“大宗商品交易正進入‘淘寶’時代。淘寶”這是大宗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昨日在第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風險管理服務論壇”上闡述的觀點。
當前,商品時代國內外宏觀經濟的交易進入不確定性給各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敞口,除了期貨市場外,淘寶中國急需要一個多層次的大宗衍生品市場來幫助企業管理風險。從國外的商品時代經驗來看,金融衍生品場外市場(OTC)比場內市場更能夠滿足實體企業避險的交易進入需求。而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恰恰是淘寶互聯網時代OTC市場的最佳平臺之一。
胡俞越解釋說,大宗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是商品時代交易場所,也是交易進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淘寶信息匯聚、整合與發布的大宗場所。把眾多影響某個品種供給和需求的商品時代因素匯聚在市場交易中心,并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轉化為比較統一權威的價格,為市場參與各方提供相應價格信息,指導其買賣行為。由此,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了相對分離,提高了市場運行效率,在實物交收環節再次得到有機統一。“這就和淘寶網所體現的功能極其相似。”
近年來,以淘寶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迅猛崛起,勢不可擋,并帶動相關的物流業、快遞業、電子金融的快速發展。對此,胡俞越指出,以農產品、初級產品、工業原料產品為代表的大宗商品,采用電子化交易方式的中遠期交易,將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市場組織形式和交易方式。
“當然,這樣的電子交易市場也存在弊端,比如,交易雙方都面臨較高的搜索成本、協商成本以及信用風險。”胡俞越表示,信用風險是大宗商品交易買賣雙方無法回避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建立起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之間的聯系,從全球范圍來看,‘第三類衍生品’將成為趨勢。”
那么,何謂“第三類衍生品”呢?胡俞越解釋說,第三類衍生品是引入中央對手方清算模式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場外產品場內結算、場外產品場內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強大的信息技術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場內、場外兩個市場的界限不那么清晰了。現代電子商務的形式,就有效整合了市場資源,理順商品流通秩序,建立起各級市場之間的有機聯系,期貨市場向下延伸、現貨市場向上提升,期貨與現貨互動,場內與場外互通,這恰恰就是多層次衍生品市場體系的精髓所在。
對此,胡俞越還舉例說,洲際交易所(ICE)是上世紀末才出現的交易市場,其近年來的崛起幾乎和互聯網的普及是同步的。今年,ICE成功兼并了紐交所和新交所,靠的就是互聯網技術手段和其強大的清算系統——旗下五家清算公司。
對于今后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胡俞越是這樣定位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應成為期貨交易所的場外市場或電子市場,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參股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實現場內場外有機對接。通過交易系統的對接,對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產品進行統一結算,形成以交易所為核心的交易平臺和交易所集團。期貨公司代理客戶進行場內場外產品的期現套利、跨市套利、倉單互換,幫助客戶在場外市場實現實物交割。由期貨交易所牽頭,制定相對統一、可互相轉化的交易機制,通過對接系統共享交易信息,并借助期貨交易所實現統一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