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拍下奔馳車遭毀約,元拍約賣賣家僅賠5分錢,下奔法律怎么看?
來源:法治日報2023-10-26近日,馳車“1元拍下奔馳進口轎車卻遭毀約”話題登上多個平臺熱搜,遭毀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家僅

據媒體報道,馳車湖南長沙的遭毀張先生以1元的起拍價,拍下了一輛市場估價約12萬元的家僅進口奔馳二手車。然而拍賣公司卻以價格不符合車主心理預期為由,賠分要求張先生撤銷拍賣,錢法并表示只能按照拍賣價格的元拍約賣5%進行賠付,也就是5分錢。對于這樣的賠償方案,張先生表示不能接受。
近日,有媒體記者嘗試聯系該公司了解情況。拍賣公司工作人員表示,該筆拍賣訂單要做違約毀拍處理,是因為車主不能接受成交價格而違約。平臺規定的違約賠償是拍賣價格的百分之五,最低賠償300元。拍賣規則是無底價無上限起拍,但拍中后買家和賣家要雙方確認,確認過程中有一方違約,就毀拍訂單作廢,毀約方賠償對方違約金。“已經和委托方還有競買方(張先生)聯系,具體內容下周官方會進行回復”。
當媒體記者問到拍賣的是中標資格還是車輛時,該工作人員同樣表示“以官方回復為準”。


在張先生提供給媒體的拍賣資料中,沒有看到任何有關“中標資格”的信息。在“標的物介紹”中,是車輛的行駛證和大本(機動車登記證)兩張圖片。“標的物屬性”一欄中,對車輛的相關情況做了具體說明,并提供了車輛實拍圖片。在“競買公告”里,詳細列舉了競價方式、競買人條件、移交流程、付款事項、特別提醒等內容。
此事引起眾多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質疑拍賣公司此舉違背“契約精神”;也有部分網友認為該行為是為了博眼球、賺流量;另外,也有不少網友支持張先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那么,拍賣公司以“1元起拍”的方式拍賣價值遠高于1元的商品,算不算消費欺詐?從法律角度來看,該拍賣成立嗎?賣方只愿意支付5分錢違約金是否合理?法律上對違約金如何規定?消費者遇到此類情況,又該如何維權?
一起來看《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羅娟律師帶來的專業解讀!
1、拍賣公司以“1元起拍”的方式拍賣價值遠高于1元的商品,算不算消費欺詐?
拍賣公司以多少元起拍商品,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并未作出強制性規定,故拍賣公司可自行設置起拍價格。《關于人民法院網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規定,網絡司法拍賣應當確定保留價,拍賣保留價即為起拍價。起拍價由人民法院參照評估價確定;未作評估的,參照市價確定,并征詢當事人意見。起拍價不得低于評估價或者市價的百分之七十。但由于本案不屬于網絡司法拍賣,故該規定對本案中的拍賣公司無約束力。因此,該拍賣公司不構成消費欺詐。
2、從法律角度來看,該拍賣成立嗎?
該拍賣成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條規定,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第四百八十三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拍賣公司通過拍賣公告的方式發出“1元起拍”,同時也明確公示了拍賣物的詳細信息以及拍賣價格。因此,載明拍賣物具體信息以及拍賣方式和價格的拍賣公告屬于要約,買家的應價行為屬于承諾,該合同成立。拍賣公司若想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合同,需證明自己存在重大誤解,否則便無權撤銷合同。
3、賣方只愿意支付5分錢違約金是否合理?法律上對違約金如何規定?
不合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第五百八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本案中,合同履行后買方可以獲得汽車,因此,賣方只愿意支付5分錢違約金不合理,賣方應當繼續履行交付汽車的義務;若賣方履行合同不能,則還應當向買方就汽車的價值進行賠償。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與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21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之七——“張某與某公司拍賣合同糾紛案”也指出,“一些網絡經營者出于營銷等目的,采取1元底價甚至0元底價的競拍方式吸引消費者,有時出現競拍成交價明顯低于商品市場價,經營者因此不愿履行發貨義務的情況。對于此種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經營行為,根據法律規定,消費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判令經營者承擔繼續履行發貨義務的違約責任,如果經營者在事實上已經不能履行,應當向消費者賠償相應損失。”
同時,該典型案例指出,經營者若已將案涉拍品賣給他人,那么屬于事實上已不能履行合同,導致消費者失去了以競拍價獲得拍品的機會,人民法院判令經營者向消費者賠償競拍價與市場價之間的差額損失,彌補了消費者的損害,同時也符合損失認定的可預見性規則,妥善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4、消費者遇到此類情況,該如何維權?
消費者今后遇到此類情況,首先應當在第一時間固定證據,及時向法院起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車進行訴前財產保全,禁止二次銷售,避免訴訟勝訴但是無法取得車輛的結果。
同時,消費者在參與拍賣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拍賣須知以及拍賣標的的詳細信息。本案中的此類情況,其實更加類似于廣告,如果僅以低成本的代價違約,勢必造成不公平,從而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從廣告法角度看屬于廣告欺詐,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處罰。
作者|朱嬋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