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污水中注入空氣進行曝氣,活性化分在污水中形成的污泥一種呈黃褐色的絮凝體。這種絮凝體主要是養馴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所構成,它易于沉淀,活性化分與水分離,污泥并使污水得到凈化、養馴澄清。活性化分這種絮凝體就被稱為“活性污泥”。污泥
關鍵詞:活性污泥;接種菌種;馴化培養
在活性污泥中,養馴除了微生物外,活性化分還含有一些無機物和分解中的污泥有機物。微生物和有機物構成活性污泥的養馴揮發性部分(即揮發性活性污泥),它約占全部活性污泥的活性化分70%—80%。活性污泥的污泥含水率一般在98%—99%。它具有很強的養馴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
活性污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和馴化出來的。培養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值,達到一定的污泥濃度;馴化則是對混合微生物群進行選擇和誘導,使具有降解污水中污染物活性的微生物成為優勢。
1 接種菌種
1.1 接種菌種是指利用微生物生物消化功能的工藝單元,如主要有水解、厭氧、缺氧、好氧工藝單元,接種是對上述單元而言的。
1.2 依據微生物種類的不同,應分別接種不同的菌種。
1.3 接種量的大小:厭氧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于水量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好氧污泥接種量一般應不少于水量的5%。只要按照規范施工,厭氧、好氧菌可在規定范圍正常啟動。
1.4 啟動時間:應特別說明,菌種、水溫及水質條件,是影響啟動周期長短的重要條件。一般來講,在低于20℃的條件下,接種和啟動均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冬季運行時更是如此。因此,建議冬季運行時污泥分兩次投加,水解酸化池中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濃縮污泥),曝氣池中活性污泥的投加比例為10﹪(濃縮污泥,干污泥為8%),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投加的比例不同。投加后按正常水位條件,連續悶曝(曝氣期間不進水)7天后,檢查處理效果,在確定微生物生化條件正常時,方可小水量連續進水25天,待生化效果明顯或氣溫明顯回升時,再次向兩池分別投加10﹪活性污泥,生化工藝才能正常啟動。
1.5 菌種來源:厭氧污泥主要來源于已有的厭氧工程,如啤酒厭氧發酵工程、農村沼氣池、魚塘、泥塘、護城河清淤污泥;好氧污泥主要來自城市污水處理廠,應拉取當日脫水的活性污泥作為好氧菌種,接種污泥且按此順序確定優先級。
1.5.1 同類污水廠的剩余污泥或脫水污泥;
1.5.2 城市污水廠的剩余污泥或脫水污泥;
1.5.3 其它不同類污水站的剩余污泥或脫水污泥;
1.5.4 河流或湖泊底部污泥;
1.5.5 糞便污泥上清液。
2 馴化培養
2.1 馴化條件
一般來講,微生物生長條件不能發生驟然的突出變化,常規講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馴化過程應當與原生長條件盡量一致,當條件不具備時,一般用常規生活污水作為培養水源,馴化時溫度不低于20℃,馴化采取連續悶曝3-7天,并在顯微鏡下檢查微生物生長狀況,或者依據長期實踐經驗,按照不同的工藝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況,也可用檢查進出水COD大小來判斷生化作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