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純堿場研近年來純堿行業遇到的突出問題,而且由此引發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出現行業性虧損。行業2011年是何化“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解產究開好頭、剩市起好步,純堿場研遏止純堿行業性虧損,行業必須在控制總量上做好文章;落實好《純堿行業準入條件》,何化延緩新建裝置的解產究開工以及降低現有產能的利用率,應成為開局之年行業工作的剩市重中之重。
據中國純堿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錫嶺介紹,純堿場研2010年純堿行業產大于銷已達20%左右,行業2011年將有300多萬噸的何化新建產能投入生產,產大于銷的解產究格局呈逐步加劇之勢。產能過剩導致的剩市全行業連續虧損和低價拼殺已令純堿行業不堪重負,從2011年開始控制新建產能釋放和降低已有產能的利用率就顯得非常重要,應成為行業全年的主攻方向。
“我們今年要再次向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反映,希望由工信部牽頭或授權盡快落實《純堿行業準入條件》,加強對新建產能的監督和檢查,以控制其增長速度。”王錫嶺說。
2011年,純堿協會將力促由工信部牽頭,協會與項目所在地的工業主管部門的領導組成的聯合檢查組,按準入條件要求,對所有擁有新建、擴建純堿項目的企業進行檢查,發現企業在投入資金管理、土地供應、環境評價、節能評估、信貸融入資金、電力供應等有不符合準入條件時,責令其立即整改,何時符合條件何時開工。
靠前次的檢查是在新建、擴建純堿項目建成投產前,經項目所在地省級及以上工業等主管部門籌備的聯合檢查組,按照準入條件的靠前條、第二條要求對項目進行監督檢查,經檢查未達到規定的,要求其限期完成相關建設內容。經檢查組核查符合條件要求后,才能開工試生產。
第二次檢查是在新建、擴建純堿項目正式投產半年后,由檢查組按照準入條件三、四、五條的要求進行監督檢查,不符合要求的,還要進行限期整改。
檢查內容包括,產品質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即新建、擴建的氨堿裝置,純堿質量是否能達到“國家標準(GB210.2-2004)二類優等品率高標準的要求;新建、擴建的聯堿裝置,純堿質量能否達到國家標準(GB210.2-2004)二類一等品率高標準,優等品率85%以上”等要求;環保設施是否符合“新建、擴建的純堿項目,應同步建設完善的環保設施,廢渣排放達到(GB18599-2001)、廢液排放達到(GB8978-1996)、廢氣排放達到(GB16297-1996)的要求,新建、擴建氨堿法純堿生產企業的堿渣綜合利用率應達到20%以上”的有關規定。同時,檢查企業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是否符合準入條件規定等,符合條件的,可以繼續開工,不符合的停產整頓后,再次接受檢查。
王錫嶺表示,現有純堿生產企業,今年也要按準入條件的第三、四、五條的要求進行自查,未能達到上述條件的企業,應采取工藝調整、技術改造等有效措施提高生產水平,確保盡快達到準入條件要求。工業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應督促企業進行整改,對逾期仍不能達到準入條件要求的企業,應予停產、轉產。
除上述要求外,協會還希望對現在的47家純堿企業2011年按照80%~85%的負荷籌備生產,降低產能利用率,既節約大量資源、能源,又能大量減少廢渣、廢液、廢氣排放,還能促進市場穩定。如果這一舉措被各純堿企業接受和執行,70%的企業有望達到不虧損或微利。“企業應該能意識到,全部放開大家誰都活不好。”王錫嶺說。
據記者了解,2010年,因受國家宏觀調控尤其是房地產新政的影響,市場對玻璃的需求減少,直接導致其上游純堿產品銷量的下滑,再加上純堿行業自身產能過剩,全行業1~10月均出現虧損。因此,現在已有不少純堿生產企業自覺參與到了限產的行動中。
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建明告訴記者,他們在2010年11月份以后,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自覺限產20%,從而達到了供需平衡,產品價格行情也出現階段性轉好。由于純堿是高耗能產品,產能過剩后企業既不掙錢,又浪費能源。因此,為有效控制總量,今年公司將繼續限產,并希望取得業內的共識。
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副部長段俊濤也表示,他們從去年底就已開始按80%的開工率籌備生產,今年限產也沒有期限,主要是為了穩定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