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李濟在殷墟發掘時,尋源在地層中發現一塊仰韶陶片,探索非常激動。失落
1921年10月,文明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帶領袁復禮等中國學者來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鎮仰韶村,印記正式開始發掘。尋源歷時36天,探索開挖17處發掘點,失落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等珍貴遺物。文明一種新的印記史前文化類型“仰韶文化”由此被發現并命名。
然而,尋源由于當時華北地區沒有發現比新石器晚期時代更早的探索遺址,而在此之前,失落歐洲、文明中亞均有彩陶出現,印記安特生進一步推斷,中華遠古文化是在歐洲和西亞文化影響下產生的,進而提出了“中華文化西來說”──中華文化是西方“新文化”與中國原有文化融合的產物。
安特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論述,既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對新興學科的探索熱情,又喚起了他們對民族命運的隱隱陣痛。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曾言:“說起來中國的學者應該感覺萬分的慚愧,這些與中國古史有如此重要關系的材料,大半是外國人努力搜尋出來的……這些情形,至少我們希望,不會繼續很久。”
以李濟為代表的中國考古人很快就行動起來。1926年初,留美歸國的人類學博士李濟頂著寒風,帶隊前往山西夏縣西陰村。他希望找到更多證據,闡明彩陶的來源和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西陰村的發掘,再次擴大了已發現的仰韶文化范圍,也是中國人主持的第一次田野考古發掘,在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李濟在掌握西陰村發掘材料的基礎上,堅定了對“中華文化西來說”的謹慎懷疑:“考較現在我們所有的材料,我們還沒得著十分可靠的證據,使我們斷定在中國所找的帶彩陶器確發源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