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超對接”在超市行業的北京成功經驗將被運用到餐飲行業。記者17日獲悉,餐飲餐對北京市商務委市場運行處正在緊張地調研本市餐飲企業和農產品基地直接采購的望實情況。據可靠消息,現農北京市相關部門正在趁著“農超對接”取得的北京成就,積極商討應對來自原材料漲價對餐飲企業造成利潤壓力的餐飲餐對辦法,而推進“農餐對接”也許就是望實一個有效的對策。
原料漲價增加成本壓力
肉、現農蛋、北京菜漲價,餐飲餐對米、望實面、現農油漲價,北京水果、餐飲餐對奶制品漲價……農副產品原材料的望實價格上漲,不但給市民的菜籃子和百姓的餐桌消費成本造成過快增長,也讓很多餐飲企業叫苦不迭:來自原材料采購成本的過高和過快增加,直接對餐飲企業的成本和運營造成很大壓力。
一家餐飲企業的老總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的一路看漲,已經使餐飲企業的利潤大為縮水。“農貿市場的菜價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0%以上,就是超市的蔬菜價格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這樣快速增加的原料菜價很難讓我們餐館還保持原來的價格不變。餐廳正常經營需要的水電煤氣價格都在上漲,而員工的工資待遇也要增加,再加上一路暴漲的菜價,使餐廳的運營成本一下子增加了許多。”
有餐飲企業透露,就像先前綠豆、大蒜漲價,農民并沒有得到實惠一樣,現在蔬菜和米、面、油、蛋、肉漲價,實惠也沒進農戶的腰包。很大成分是被繁冗的流通環節消耗。
流通環節的增加,不但讓老百姓為日常餐桌支付了更多的成本,也讓以農副產品為生的餐飲業不堪重負。餐飲的利潤攤薄,直接影響到企業效益和員工待遇,也對企業的服務提出挑戰。
效仿“農超對接”初嘗甜頭
由于流通環節的增加導致農產品從原產地到餐飲企業時價格過高,一些餐飲企業從“農超對接”得到啟示,開始嘗試去農副產品的原產地對接簽約,以求得到質價比更合理、互惠互利的價格和供貨體系。
據了解,快餐企業的“農餐對接”腳步較快。嘉和一品、吉野家和和合谷的所用米、菜、蛋等都有自己的專用基地。和合谷總經理趙申告訴記者,公司早在5年前就擁有了自己的大米供應基地;海帶是從山東長島直接采購的;蔬菜和蛋禽更多的是從北京和河北直供。
與快餐類似的是,湘鄂情、上海老飯店、眉州東坡等一批民營餐飲企業也著手籌劃原料供應基地。眉州東坡集團采購總監宋海鵬上周六剛從四川考察蔬菜基地回來,“現在眉州東坡特色菜的原料都是從四川定點供應的,我們與當地農村合作社簽署計劃訂單,然后委托農村合作社去農戶家中收購和初加工”。據他透露,采取基地直供以來,蔬菜的價格至少下浮了10%-15%,“因為是長期訂單,所以2元一斤蔬菜全年價格的浮動只有2-3毛錢,不會大漲大跌”。
全聚德集團董事長姜俊賢也表示,全聚德烤鴨所用的大蔥都是從山東樟州直接購進。下一步集團將集中直采,然后統一加工后把成品供應到各店,這樣可以節省運營成本,質量也更加可控。
實行“農餐對接”三方受益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商務委正在積極調研京城一些餐飲連鎖企業的“農餐對接”經營,并著手商議支持的辦法。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實行“農餐對接”后,餐廳所用的米面油和肉蛋菜都有了自己的專用基地。還有一些餐飲企業把原材料的初加工也搬到了田間地頭,這樣不但把原本需要多頭支出的中間環節費用直接讓利給農民,而且也可以更好地掌控原來無法控制的中間環節。
綜合來看,實行“農餐對接”,可以平抑終端價格,消費者可以獲得物有所值的餐飲菜品;餐飲企業的進貨渠道得到保障,不但降低了進貨成本,而且也能夠確保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而實行“農餐對接”后,餐飲企業可以直接與農副產品基地簽約直供,并可以把原材料的初加工放在基地,這也為農民增加了收入,吸納農村勞動力原地就業,保證城鄉社會的和諧安定。
據悉,在市商務委的推動下,北京各大超市已與全國110多家農業合作社建立了“農超對接”的合作關系,采購基地分布到本市郊區、河北、山東、天津、新疆、內蒙古、海南、福建、甘肅、廣西、江西等地。而這些農副產品的產地資源也可以為“農餐對接”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