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解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33種紅木樹種中的紅木黑手7種列入管制物種,大幅提高了貿易門檻,炒作這一公約直接引發了相關木材新一輪的內幕漲價狂潮。
這并不是看清紅木家具第一次飆升價格,回顧過往,背后從2005年起,解密紅木市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紅木黑手震蕩。
一位紅木家具收藏界人士對國內紅木家具市場走勢規律做出了一個總結:“紅木家具是炒作從珍愛到收藏、從收藏變投資、內幕從投資變投機,看清直至最后在瘋狂炒作中,背后紅木家具的解密泡沫破滅,價格一落千丈。紅木黑手”
價格起伏不定,炒作走勢依舊飆升
從2005年至2007年,紅木價格在短短兩年內上漲近10倍,但在2008年底卻又跌回原點,導致大批炒家血本無歸。2010年起又開始回升,直到2013年達到又一個巔峰,2014年起紅木市場又遇到了消費“寒流”,但價格依然堅挺。
對于紅木價格的飛漲,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外部原因來看,近幾年人工成本出現了大幅上漲,好的木工師傅月薪都在萬元甚至數萬元以上;由于油價原因,運輸一噸原材料的成本也隨之提高;再加國際貿易中的出口限制,老撾、緬甸等地控制紅木出口而抬高價格,造成紅木家具的價格被迫上漲。
從內部原因看,由于紅木的生長周期比較長,大量的采購導致原材料短缺,而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在進一步增長,這推高了原材料的價格;在整個紅木家具行業,由于家具廠商集中青睞一些原料,導致需求上升,價格上漲。
紅木專家胡古越回憶了紅木市場的發展規律,他說:“從古至今收藏紅木者非富即貴。”
胡古越介紹說,20世紀80年代紅木家具每套不過2000元-3000元,懷舊的人們開始購買紅木家具,僅局限于小范圍,他們對家具精挑細選而后收藏。
接著一些真正的文人墨客,包括一些演藝界和文化界的人士開始喜愛上了紅木家具,紅木價格開始飆升,20世紀90年代達到每套1萬元-2萬元。到了21世紀,熱衷攀比的新貴們又喜歡上了紅木。
2003年以前,一套頂級紅木圈椅的價格不過6萬元,現在甚至可以達到百萬元。
2005年購買黃花梨家具已經變成一種投資行為,收藏熱直接帶動了投資熱。古董家具的稀缺,投資市場的急切需求,迫使很多人開始炒新家具。
最終紅木家具“翻著跟斗”向上漲,從過去的按套論價,變成現在的按斤甚至按克論價,成套的紅木家具價格幾乎每年都在飛速增長。
盲目投資跟風,套牢難以解圍
因為紅木材質的稀缺性和生長周期比較長,其保值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紅木家具的保值、增值性,從而使得紅木家具成為投資和投機的對象,甚至有人稱“炒股不如炒紅木家具”。
在紅木炒作最瘋狂的時候,一些買家把紅木家具買回去都不使用,經常是大床上落著中床、中床上落著小床,床下也擺滿各種紅木小件。整間40平方米的屋子里放的紅木家具,比家具城200平方米的店面里擺放得都要多。
胡古越回憶說:“我知道從古至今紅木家具使用者不是大官就是大款,可是在紅木價格瘋漲的時候,有一些退休人員拿著退休金、郊區農民拿著土地補償金來我這里買家具,就等著賺一把。”
北京某古典家具公司總經理吳必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木材的價格瘋漲把企業的發展計劃都打亂了,現在的家具經營商不僅考慮要如何做好產品,還得考慮原材料的價格問題。
然而,幾經震蕩的紅木市場卻成為許多收藏者的失樂園。有些想把紅木當作股票來炒作的人,則經常要面臨被套牢的風險。
資深紅木界人士透露,一般消費者買了紅木家具后,就算升值了,也無脫手的途徑。偶爾有商家為了炒作,會回購一些家具,但是回收價格都比市場升值的價格低很多,所以消費者也舍不得出手。但是當紅木價格下跌的時候,就更沒有脫手的渠道了,甚至連很多“大款”存放在家具廠的原料,都無法脫手,被徹底套牢。
在紅木行業內,現在也存在一個奇怪現象,部分家具企業特別是紅木家具企業都不愿意賣成品了,因為炒作緣故,往往連木材的成本價都收不回。
解密炒作內幕,看清背后黑手
業內人士介紹,近幾年,紅木市場經歷了幾次大小范圍的非理性的暴漲和暴跌。不少紅木廠家囤積居奇,惡意炒作紅木價格,手上聚集大量紅木木材,卻不加工,指望著囤積紅木就能多賺幾桶金。
無獨有偶,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曹靜樓也表示,大紅酸枝只是被管控,并不是完全禁運,而有不少人則借機囤積木材,人為擾亂市場秩序。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了如下一些內幕。
紅木市場炒作的規律一般是這樣的:首先是一小批職業炒家,他們擁有一定數量的資金,悄悄地進入一個資源獨占性的領域,大量地囤積其中最好的產品。隨后,他們可能用一年,也可能是更長一些的時間來包裝概念,熱炒其稀缺性和收藏價值,掀動行業的超常發展。
接下來,投資者向紅木產地繳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就成為經銷商,所在區域的紅木全部通過經銷商銷售。產地和經銷商供銷體系形成后,一級經銷商就會與二級、三級經銷商聯手,抬拉紅木各類產品價格。
一級經銷商通過絕對壟斷權,留下70%左右的紅木囤積,拿出30%左右的份額,通過“價格聯盟”進行跨區域拉抬,將價格拉升到購買價格的5到6倍,再拋售給二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繼續聯合抬拉,達到滿意的價位后才拋售給三級經銷商。由于一級到三級經銷商層層囤積、層層抬拉價格,結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就能實現購買價格比最初購買價格高出10倍的結果。
而后一批商人迅速加入這個戰場,淘這股風潮中的第二手金。他們讓這個行業呈現出遍地開花、生機勃勃的場面,人們通常稱之為“一個產業誕生”。
除了對市場流通量的控制,還需要在媒體上制造一些吸引眼球的新聞。2006年年底,“國人專購”的標簽第一次出現在紅木家具上。當時,北京70%的紅木賣場都貼出了這樣的標簽,宣布黃花梨、紫檀木、烏木和老雞翅木類家具停止對外國人銷售,此舉轟動了京城。
緊接著,更極致的炒作手法開始上演,一些紅木家具商推出了直接用黃金回購紅木家具的辦法,有經銷商稱:“我們有1000克、500克、200克、100克不等的金條擺在現場來換稀缺木料。”紅木和黃金之間,巧妙地被商家們畫上了等號。
事實上除了金絲楠木、海南黃花梨等極少數紅木外,許多紅木并沒有商家說的那樣稀缺到“快絕跡”了。經過上述一系列操作,價格被拉高,不少商家開始買空賣空、拉高出貨,拿股票市場中的手法來炒紅木,泡沫膨脹到一個高度有價無市,自然就崩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