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二五《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從2011中國海洋油氣鉆采與工程裝備高峰論壇上獲悉,國海工裝隨著陸地油氣資源的備開日益減少,“由陸及海”、啟深“由淺入深”已經成為全球油氣勘探行業的十二五大勢所趨;未來5~1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將以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為重點,國海工裝鎖定高端制造,備開加快向深海挺進。啟深
開啟深海時代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二五將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國海工裝積極發展海洋油氣等產業。備開根據我國海洋石油2015年遠景規劃,啟深未來5年,十二五我國將有30多個油田待開發,國海工裝需建造70多座平臺,備開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2020年,我國將實現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技術由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
據估算,我國南海地區的石油儲量達230億~300億噸,約占我國油氣總量的1/3,其中約70%蘊藏在深海。
“十二五”期間,中國海洋的油氣開采重心將由淺水向東海、南海深水及南中國海區域轉移,計劃建立一支作業水深達3000米、吊裝能力達16000噸,能同時進行2~3個深水油氣田海上作業的深水船隊。與此同時,建造深水海工裝備,開發南海深水油氣田是中石化實施資源戰略、打造上游長板的重要舉措,而先行擁有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水輔助支持鉆井裝置以及適用的開發工程模式和設施是其走向深水必不可少的前提。
然而,與自升式鉆井平臺等淺海油氣裝備相比,深水裝備的技術難度陡然增加。“目前我國的淺海油氣裝備已基本實現了自主設計建造,但深水海工裝備才剛剛起步,設計能力、原材料、關鍵設備都還差得很遠。”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高級顧問趙志明如是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船舶處副處長王蓉也認為,總體而言,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仍是幼稚產業,存在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小、創新能力弱、專業化制造能力差、產業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王蓉向《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透露,國家相關部門將重點在拓展海工裝備市場、鼓勵首臺(套)應用、支持多種手段融資、推進建立產業聯盟等5個方面加強政策扶持,即將出臺的《海洋工程裝備中長期發展規劃》也將為海工裝備特別是深水油氣鉆采裝備制造業的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把握五個原則
王蓉指出,海工裝備制造具有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先導性產業,未來發展應重點把握五個方面的原則。具體而言:
一是要面向需求,突出重點。即結合當前世界海洋資源開發現狀和重大需求,重點發展市場需求量大、技術成熟度高的海洋油氣裝備,同時要分步驟、分階段的有序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
二是把握好專業化的制造方向。應著力提高裝備的總承包能力和總裝集成能力,帶動相關供應商和分包商的發展。同時,要培育專業化的制造能力,努力培育研發設計、技術服務方面的專業化能力。
三是合理布局,完善體系。目前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已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區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下一步應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全面推進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特別是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同步協調發展,不斷完善產業體系。
四是依托骨干企業,培育自主品牌。應依托包括兩大船舶集團在內的骨干企業,加快培育其技術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以產學研用相結合,打造一批技術優良的自主品牌產品。
五是著眼長遠,技術儲備。從現在起5~10年內,應加強海工裝備的前期研究和技術儲備,以便在未來的發展中搶占先機。
鎖定高端制造
王蓉指出:“未來五到十年,我國海工裝備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要把握世界海洋資源開發的總體趨勢,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需求,重點突破深海裝備的關鍵技術。”
趙志明表示,我國海工裝備的發展設想是,力爭到2015年末,國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綜合實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集科研開發、總裝建造、模塊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等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基本滿足國家海洋資源開發的戰略需要,成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裝備的制造大國。
到2020年,我國海工裝備制造年銷售收入要比2015年再翻一番,達到4000億元;工業增加值要超過30%;國際市場份額要達到35%;本土化配套率達到50%以上,要成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裝備的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
海工裝備處于石油石化裝備產業鏈上游,技術含量與附加值較高,且關聯帶動性強。在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未來長期的需求增長將促進大量資金投資自動化設備。趙志明表示,未來海工裝備將鎖定高端制造,向深水、大型化、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在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將再建5000萬噸的石油產能,海工裝備總投資約達到2500億~3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