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局勢動蕩凸顯了中國海外能源戰略安全問題隱患:海外能源(主要是中石石油)投資項目近60%在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和地區。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稱,油利遇襲中石油集團利比亞石油項目基地遇襲,比亞目前無人員傷亡消息,項目受損數千萬元財物。海外新華網報道稱,安全中石油集團已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風險部署該公司在利比亞石油項目人員撤離和自保自救工作,凸顯確保員工安全。中石
經網易財經了解,油利遇襲中國在利比亞的比亞石油項目投資規模一般,受損也不太大。項目由于中國海外石油投資項目總數有近60%都在政治風險較高的海外國家和地區,一旦出現局勢動蕩,安全將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日益增強的風險能源安全產生威脅。
利比亞風暴突襲中石油
作為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非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利比亞,近日局勢動蕩不安,國內秩序失控,暴力橫行。
在利比亞有大量建筑、交通、能源等領域投資的中資企業,在這場目前尚未看到盡頭的動蕩中,其人員、設備、工作都受到重大威脅,以至中國啟動了自冷戰之后規模最大的撤僑行動。
中石油集團在利比亞有石油投資項目,這次無可避免的被卷入其中。
昨日(2月24日)上午,網易財經編輯從中石油集團新聞辦獲悉,中石油在22日下午召開集團內部會議,研究其利比亞石油項目工作人員的撤離工作。至23日上午11時,中石油集團在利比亞的391人中,共有47人集中轉移,其中24人已經由迪拜回國,抵達首都機場。
據網易財經編輯了解,為應對這場危機,中石油集團成立了“應對利比亞安全問題領導小組”和“前線工作組”,全面負責具體撤退事宜。
中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去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4%,為歷史最高水平,數據見2011年1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報告),非洲在中國海外能源戰略整體系統中地位僅次于中東,中石油此次啟動自冷戰后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立專門的前線指揮撤退工作小組,很有一番別樣的含義。
來自美國能源情報署(IEA)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海外石油投資有接近60%的項目在政治局勢不穩定的非洲和中東地區。利比亞是這些政治不穩定國家中的一個。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業經濟與管理教授范秋芳表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經營向來存在區位集中度過高的不足,“過去接近60%的收購都發生在政治敏感地區,駐地在中東和非洲的海外投資項目曾占到總數的近一半,東南亞也在20%以上,歐美占15%,而拉美只有10%左右。”
海外油氣業務涵蓋29國
作為世界極其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2010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
飛速增長的能源需求,讓中國這個原本的石油凈出口國在1993年變成凈進口國。與此同時,中國的能源公司開始在海外的油氣項目上積極投資。
當一個國家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增加的時候,本能的反應是通過以股份油的形式占有資源來確保供應。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能源(主要是石油)對外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在全球范圍內覆蓋了29個國家:中國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昨日(2月23日)消息,截至2010年,中國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涵蓋全球29個國家,運作81個項目,原油生產能力達到8500萬噸/年。
另據國際能源署17日報告,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已在31個國家或地區投資油氣項目,在其中20個國家獲得了權益油。
令人擔憂的是,日益提高的對外能源依賴讓中國在海外的“油罐子”并不安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室副研究員潘忠歧教授認為,石油供應安全與石油進口依賴程度是一種正相關關系,依賴程度越大,供應安全的風險就越高。
潘忠歧表示,在能源這個特殊商品問題上,地緣政治仍然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不論能源的消費和使用、能源的生產和供應,還是能源的運輸和補給,都與地區性地緣政治問題息息相關。”
利比亞的地下石油正是中國海外“油罐子”的重要來源之一,現在,利比亞國內局勢動蕩,中石油集團24日官網聲明稱,集團公司在利比亞部分項目營地和作業現場受到沖擊,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中石油集團旗下長城鉆井公司位于米蘇拉塔的項目基地遇襲。中國商務部稱,中國因利比亞政治動亂遭遇嚴重經濟損失。
脆弱的能源合作基礎
中國為什么主攻像利比亞這種性質的國家投資油田,而不是選擇北美(如加拿大)和歐洲(主要是北海)政治穩定的地區?
上海社科院歐亞所中國能源安全助理研究員孫霞表示,歐美等地油氣資源早被殼牌、BP等國際大型能源公司瓜分,中國很難進入;而鑒于政體關系,歐美能源集團很少染指非洲和俄羅斯等富油區。
潘忠歧教授認為,中國石油供應安全不僅取決于中國同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關系,而且更取決于這些地區本身的穩定和安全。
“目前,我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投資仍主要在中東、中非洲、中亞等地,這些東道國由于歷史問題、宗教紛爭、民族沖突和大國利益爭奪,多處于各種沖突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管學院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方虹分析認為。
“不管哪個行業在海外投資都會存在各種風險,但石油企業的海外投資風險更大,因為油企海外投資開發的主要是不可再生資源,項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不可預知因素較多。”方虹這樣解釋。
“中國與非洲和俄羅斯在歷史上關系相對于歐美地區要好,但中國在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能源投資合作的基礎是政治雙邊關系,而不是以法律為框架,因此一旦這些地區國內政局混亂,中國的石油投資項目就不可避免的處于極高風險狀態。”孫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