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蘭大療難蘭大二院神經外科張新定教授團隊為1例難治性癲癇患者成功實施了甘肅省首例核磁共振引導下的院完I引激光間質熱療術(LITT)。
患者為30歲男性,成甘癲癇病史長達28年,肅省首例術診斷為藥物難治性癲癇。導下癲癇1年前在蘭大二院行癲癇多模態術前評估,激光間質顱內立體腦電圖(SEEG)結果確定為顳葉癲癇,熱療同期行SEEG引導的治治性射頻熱凝術,短期療效良好。蘭大療難為了在不開顱手術的院完I引情況下達到精準和微創治療目的,功能神經外科團隊經過充分評估,成甘聯合神經內科、肅省首例術核磁共振科、導下癲癇手術麻醉科及院外專家進行了多學科討論,激光間質制定了周密的熱療手術方案和操作流程。術中,首先在神經外科機器人的引導下植入熱凝光纖,在核磁共振設備上連接LITT設備,最后在核磁實時監測下進行激光消融治療,直至計劃毀損的組織完全消融,達到精準微創治療目的。手術過程中患者全程清醒,無明顯不適,術后患者自行步行返回病房。
蘭大二院功能神經外科團隊自2013年開展框架腦立體定向DBS手術以來,在應用腦立體定向技術治療癲癇、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特發性震顫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2015年率先在西北地區實施SEEG技術為支撐的癲癇術前評估,2019年開始SEEG引導的癲癇射頻熱凝治療,建立了完善的癲癇精準術前評估和微創治療的高水平技術平臺。此次使用的LITT手術技術,進一步豐富了癲癇治療的技術手段,極大地促進了甘肅省癲癇精準化和微創化治療的技術進步。
【相關閱讀】
LITT(激光間質熱療)是一種針對多種顱內病變的新型微創技術,將傳導激光的光纖置入到病灶位置,通過激光加熱周圍組織來產生可控的熱損傷。通過實時磁共振成像(MRI)測溫,實現對消融區域的連續監控。數據統計顯示,世界范圍內共有1800多例癲癇患者接受MgLITT(磁共振引導下激光間質熱療術)手術,涉及的病例包括下丘腦錯構瘤、顳葉內側硬化、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FCD)、各種發育性腫瘤、海綿狀血管畸形等。MgLITT治療多種病理所致癲癇的療效優于傳統的開顱切除性手術,并以安全、準確、微創的優勢,在未來可能改變癲癇外科的手術模式。LITT技術還可以用于顱內深部微小病變,無法進行開顱手術的功能區病變如腫瘤、海綿狀血管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