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正在超額“支出”地球生態資源。自然資源 近日,已耗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盡人《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報告顯示,截止7月29日,類還人類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什新水、土壤和清潔空氣等自然資源定量,聞科地球從此進入生態赤字狀態。學網7月29日也即成為“地球生態超載日”。自然資源 與過去20年相比,已耗今年的盡人“地球生態超載日”系史上最早,提前了2個月。類還 消息一出,什新引發了廣泛關注。聞科人類已無生態資源可用?地球被透支到了怎樣程度? 警示但不具決策依據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消息稱,學網“地球生態超載日”是自然資源由其合作伙伴、國際民間組織“全球生態足跡網絡”發起的活動,是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索取超過該整年地球生態系統所能再生還原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地球就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 該組織核算地球生態超載時,通過每年追蹤地球生態資源“供給”(地球竭盡全力所能提供的資源)與“需求”(地球養活人類需要提供多少資源),從而計算得出哪天為地球全年可再生資源耗盡的日期。 地球生態超載日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日期。自1970年12月29日地球自然資源首次進入“欠費”模式以來,每一年地球超載日都在不斷提前,且幾乎每隔十年會提前1個月。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負責人稱,人類目前使用大自然的速度是地球生態系統再生速度的1.75倍。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1.75顆地球所生產的自然資源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有警示意義,但不能作為決策依據。”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鄖文聚告訴《中國科學報》,地球生態超載可看作一種對生態環境承載狀況的新的表達方法,但其采用的算法、數據采集的密度和準確性等問題有待考量。 從事生態環境科學研究實踐10余年的全球環境研究所彭奎博士也表示:“相當于給人們提個醒,但總體趨勢如此。” 彭奎告訴《中國科學報》,生態赤字的代價表現為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侵蝕、氣候變化等。他還特別提到,地球生態超載并不意味著半年內把自然資源用完了,其意義在于目前人類消耗地球自然資源的方式和強度,把后人該享用的資源提前使用了,“這是一個‘提前消費’的概念”。 自然資源用盡了? 然而,也有人對“用盡”自然資源提出了質疑,認為自然資源沒有所謂的“天花板”。 彭奎表示,每年的自然資源定量是相對的,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通過各種方法會獲得新的資源。“不過,地球資源存儲積累是漫長的過程,但人類消耗的速度不斷變化,且趨勢是越來越快。”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同樣認為,自然資源具有發展性,地球承載力也是動態變化的。 他以一個故事舉例,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兩位學者打賭——地球未來10年“主要礦物供開發的儲蓄量是否將被耗盡”,前者認為將會耗盡,后者則認為不會,最終經濟學家獲勝。 “這不是經濟學家獲勝,而是隨著人類科技進步和對地球資源認識的提高,我們能夠挖掘和利用更多資源。”戴星翼解釋道,但這并不意味著自然資源用之不竭,而是人類能通過科技進步、改變生活方式等手段,讓等量的自然資源為人類創造更多福利。 不過,需要承認的是,人們在過去的發展中的確忽視了生態承載程度,而“地球生態超載日”恰是發出警示,不要一味粗放地利用自然資源。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報告還顯示,每個國家的生態超載日各不相同,比如美國是3月15日,法國是5月15日,中國是6月14日。 事實上,中國生態“負債”來得晚,也正說明了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的結果。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今年2月份報告,2000年~2017年全球綠葉凈增長面積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 鄖文聚認為,在不同經濟增長階段和經濟結構下,環境承載力會改變,但由于自然資源是依靠自身循環過程得以維持,因此,無論區域還是全球都需要一個不能逾越的紅線。“問題的嚴重性不能低估,人們要有危機感,科學家還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付諸行動時不可待 與6年前需要“1.5個地球的資源”相比,如今人類的消耗越來越大。森林消失、物種滅絕、極端氣候增加……這些現象背后都是大自然敲響的警鐘——當下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認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勝敗取決于城市如何發展。據統計,到2050年,全世界70%~8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 彭奎說,城市化一方面意味著占用更多的自然空間,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們消費方式的極大變化,產生更多廢棄物,消耗更多自然資源。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的必然走向,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但人類可以采用更節約和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學會與自然共處,因為我們正在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形態。”彭奎建議,新城市設計之初就應考慮使用節能和低碳設備,建造更自然化的城市生態系統,工業生產采用節能減排的技術,提高生態產品價值等。 在這方面,我國的實踐行動卓有成效。鄖文聚說,自然資源部正組織編制國家、省級、市級、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是扎實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不能減少自然資本資產。這需要綜合評價,從國土空間治理體系來‘算賬’。”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事宜,請聯系: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