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汪志洋
“接下來村里準備購置兩臺翻耕機,排頭雁還要買一臺無人機施肥,心系鄉里爭取到2024年再流轉2500畝土地種植高粱。將撂”夏日的荒地烈陽下,位于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金寨村的富田高粱種植基地里,一棵棵高粱整齊排列,排頭雁綴滿了珍珠般的心系鄉里果實,收割機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將撂伴隨著轟隆的荒地馬達聲,不一會兒一片高粱地便收割完畢。富田田埂邊,排頭雁村民們手握鐮刀,心系鄉里將沉甸甸的將撂高粱穗攬入“懷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荒地喜悅。村黨支部書記范建軍穿梭其中查看長勢,富田談起下步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打算,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撂荒地”變“致富田”,這是發生在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金寨村的真實一幕。金寨村轄15個自然灣,耕地確權面積4840畝。以前的金寨村土地大面積閑置休耕,范建軍一直在思索如何把荒地利用起來。2021年至2022年,抓住高標準農田改造的機遇,范建軍利用大型機械對休耕地進行開荒平整,并帶領村黨支部領辦金寨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
“紅粱是貴州茅臺鎮特產的一種有機糯高粱,是釀造茅臺酒的上佳原糧,市場需求量大,種植前景好。”2022年,金寨村成功引進貴州省仁懷市紅堂糯糧油貿易有限公司,流轉1600畝土地種植優質高粱,通過“公司+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規模化種植紅粱。
基地高峰時期可提供務工崗位70余個,帶動務工村民人均增收近萬元,有效促進了村民就近就地就業。“這幾年,我們金寨村在范書記的帶領下,原來閑置的土地都開發出來了,現在村民每年都有長期工打,每人每年可以增收一萬多元。”對于家門口發展起來的“火紅”產業,村民們也喜笑顏開。
除此之外,金寨村還因地制宜種植了1500畝水稻和300畝瓜蔞,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6萬元。
多年來,范建軍深耕金寨村這片沃土,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符合實際的發展方式,爭做心系鄉里的“排頭雁” 致富創富的帶頭人,2021年榮獲新洲區“問津英才·鄉土人才”稱號。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殊榮,也是一種激勵。下一步,我將以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為動力,打造好高粱及瓜蔞品牌,發揮好黨建引領示范作用,吸引帶動更多村民增收創收,為金寨村產業興旺而努力,把青春寫在產業振興的藍圖上,把汗水揮灑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中去。”范建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