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與國家安全、成像國計民生緊密相關,項目現全行業動作不斷。工程工實日前,京竣景式由北京大學聯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展現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建設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工程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竣工。該項目計2023年試運行,2024年驗收,這意味著我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大科學工程即將投入各類研究中。
生物醫學成像是指醫學影像在研究、臨床方面的的應用,包括磁共振成像、計算軸斷層攝影術、核與超聲波成像等技術。據了解,如果無法看清發病過程中分子、蛋白、細胞、器官等的變化過程,就無法判斷病因、精準治療。一直以來,成像設施在科研、醫療、教育和產業等方面需求廣泛,看得見、看得清、看得早成為生物醫學問題的研究中有力的難題破解方案。
隨著生物醫學成像設備的普及,從事醫學研究的人員利用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能夠精準測量、可視化描繪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實現多層次、全景式觀察疾病發生、演化過程,便于篩選藥物、對癥下藥。可以說,生物醫學成像設備為復雜生命科學問題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組學研究手段,實現了全景式研究生物醫學重大任務攻關。
在本次國生物醫學成像領域的大科學工程項目中,主要包括多模態醫學成像裝置、多模態活體細胞成像裝置、多模態高分辨分子成像裝置、全尺度圖像數據整合系統以及模式動物等輔助平臺和配套設施等。一系列高精度、新類型的生物醫學成像設備為探究人員打了一針“強心劑”,有利于加快未來生物醫藥研究動作,提高研究效率,形成精進、便捷的生物醫藥研究平臺。
除了基地本身帶來的科研效應,也要看到由基地引發的聚集效應正在持續擴散。據介紹,未來將聚集相關領域優秀團隊,隨著核心成像設施基地建設,跨尺度、多模態、自動化和高通量的生物醫學成像全功能研究平臺形成,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團隊也正在“招兵買馬”。
“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隨著基地的建成,大批人才隊伍入駐,帶來大量科研資源和優勢技術,做好科研與人才的統籌規劃的同時當好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融合發展的先鋒隊,發揮人才在科學研究中的關鍵,發揮大設施應有的戰略科技作用。
實際上,中國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0個優先建設項目之一,項目總投資為17.17億元,建設用地100畝,新增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這一項目以成像大設施為引領,正在構建生物醫學成像科技領域生態圈,未來或將實現讓科技賦能產業發展、讓創新引領行業進步的良好研發生態,不斷催生新動能新業態,落實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資料來源:人民網、瀟湘晨報、百度百科)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讀專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