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瑞士卷成都平原多處麥田收割后麥稈被卷成“瑞士卷”走紅網絡,成都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往周邊各處打卡。送到生物那么,德陽電這些“瑞士卷”最終去了哪兒?
“瑞士卷”送到德陽用作生物發電
從成都到德陽,作為質燃“瑞士卷”這一段奇妙旅途,料用為成都都市圈增添了一個關于豐收的瑞士卷綠色注腳。
走進位于成都雙流的成都錦城綠道鳳求凰公園的麥田,記者發現,送到生物這里的德陽電“瑞士卷”正在運往100公里外的德陽中江,通過生物質發電提供電能,作為質燃燃燒后灰燼還作為有機肥料反哺農田,料用實現“從農田來,瑞士卷回農田去”的成都綠色循環。
大多數“瑞士卷”被運往100公里外的送到生物光大城鄉再生能源(中江)有限公司,作為生物質燃料用于發電,所產電力直接并入國家電網。
廠區內,圓柱形秸稈捆包完成跨區域“遷徙”后,即將開啟變廢為寶的新生之旅。龍門吊機械臂精準抓取秸稈包,投送至破碎車間。經過大型粉碎機的精細處理,秸稈被分解成細碎纖維狀物料,隨后通過封閉輸送系統運往生物質鍋爐。在電廠的中央控制室內,巨大的電子顯示屏實時跳動著各項運行數據。工作人員正通過智能監控系統,對發電全流程進行精準管控。
“當前,小春秸稈日均進廠量約150噸,日均摻配焚燒約50噸,預計本季秸稈進廠量6000—10000噸,能夠為本地帶來180萬—300萬元的經濟效益。”據光大城鄉再生能源(中江)有限公司綜合部負責人介紹,玉米秸稈發電約850KW·h/t,麥秸稈發電約780KW·h/t,通過這種資源化利用方式,企業每年可消納生物質燃料約30萬噸,累計發電量達2.4億度。
“瑞士卷”為什么不用作飼料
為什么不用作飼料?據公園正在勞作的工人說,這里的秸稈比較濕潤,打包后溫度變高,很多已變質,不能作為牲畜飼料。據他介紹,部分“瑞士卷”可直接用機械粉碎后返田,經腐爛后變成有機肥,肥沃土地。
據了解,除雙流區外,來自成都郫都區、綠道等的農作物秸稈也陸續運送至此進行處理。通過“秸稈-燃料-電力”的綠色循環模式,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
除小麥秸稈外,油菜等農作物秸稈也可采用同樣方式進行處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打包后的秸稈經生物質發電利用后,產生的有機肥料將全部還田,為下一季農作物生長提供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