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pril Chen
縱使修美樂已獲批16個適應癥,自身成就超百億美元年銷售額,免疫創下自2002年上市以來累積銷售額達1700億美元的疾病加速記錄,自身免疫藥物治療市場還遠未被滿足,新藥全球自身免疫治療市場在5年內會達到1400億美元。自身在修美樂專利過期之后,免疫包括白介素和JAK抑制劑等其他靶點藥物將在自身免疫藥物研發中如何前行?
全球自身免疫市場預測
繼續追逐修美樂建立的疾病加速市場
修美樂建立的自免疾病市場分為三大塊,風濕免疫、新藥皮膚和胃腸道。自身艾伯維目前有2款自免管線藥物,免疫JAK1抑制劑Rinvoq(upadacitinib)和Skyrizi(risankizumab)來加固修美樂主要自身免疫適應癥,疾病加速這兩個產品在2020年合計銷售額達23.2億美元,新藥已獲批的自身適應癥分別為銀屑病和RA。從正在進行的免疫臨床試驗看,進一步開發方向包括賽道擁擠的疾病加速銀屑病、炎癥性腸病(IBD)和新崛起的特應性皮炎。
艾伯維的主要自身免疫產品臨床開發
在RA之后,銀屑病和IBD是目前自身免疫疾病治療的第二、三大市場,隨著對疾病機制的研究深入,白介素開始在多種自身免疫疾病中大放異彩。
自身免疫疾病相關主要靶點
在銀屑病中,領先的Th17通路抗體產品為最早上市的強生的IL-12/23抑制劑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和諾華IL-17A抑制劑蘇金單抗(secukinumab),緊接其后的還有禮來的伊珠單抗 (ixekizumab),強生的古塞庫單抗(guselkumab)和艾伯維的瑞莎珠單抗(Risankizumab)。
銀屑病和IBD已上市藥物
傳統抗TNFα抗體對銀屑病患者的第12周PASI 75緩解率只有50-70%,且誘導結核復發的風險較高,而后上市的白介素類抑制劑將PASI 75緩解率提高至80%左右。IL-23目前看上去是斑塊狀銀屑病的主謀,IL-23濃度升高可以激活病理性Th17細胞,而對IL-17生理濃度調控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無影響,所以IL-23抑制劑目前看起來也許是更優的選擇,目前艾伯維的Risankizumab最晚進入市場,但是在今年初公布的頭對頭試驗中,Risankizumab顯著優于secukinumab,主要有效性終點PASI 90評分在52周還能達到87%。Th17抗體新藥在銀屑病市場想要有一席之地,難免會需要進行頭對頭一戰。
在IBD現在的治療市場相對銀屑病來說,目前競爭沒有那么擁擠。強生的類克(英夫利昔單抗)是自1998年以治療克羅恩病體征和癥狀以來就開始在IBD開始建立市場地位,而后陸續獲得批準用于克羅恩病、瘺管性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直腸炎的的誘導及維持治療,類克在IBD的成功為開端,因此后續IL-23產品ustekinumab都首先向IBD擴展。在這個領域IL-23最大的對手是整合素單抗,包括武田的靶向整合素α4β7單抗vedolizumab等。
由于IL-23抗體目前在銀屑病和IBD領域都展現了良好療效,市場的擁擠程度也影響著開發重點,今年禮來的IL-23抗體藥物mirikizumab盡管在銀屑病III期也獲得了成功,但放棄了在這一領域繼續開發的計劃,開發策略轉而與艾伯維和強生在IBD領域競爭,其分別處于2/3期潰瘍性結腸炎試驗中研究IL-23藥物為瑞莎珠單抗和古塞庫單抗,但這些試驗的主要完成日期為2022年,禮來有機會領先于其他IL-23抗體藥物先上市。
JAK抑制劑加入混戰或開辟新戰場
JAK抑制劑的競爭一方面是也在與白介素爭奪市場,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銀屑病。另一方面是在開辟新的適應癥,JAK抑制劑在特應性皮炎和斑禿中都突顯了療效。
第一、二代JAK抑制劑主要在JAK1、2、3靶點上開發。目前從公布的臨床結果看,與已上市的Tofacitinib和正在提交上市申請的Filgotinib相比,upadacitinib在潰瘍性結腸炎誘導試驗中的數據看起來更優。在已完成的U-ACCOMPLISH和U-ACHIEVE試驗中,無論患者是否接受過生物制品治療,第8周臨床緩解率在26-33%,顯著優于安慰劑組的4-5%。而此前filgotinib在SELECTION II/III 期試驗中,僅在未經生物制品治療的患者人群中達到類似的療效。
而目前TYK2特異性抑制劑進攻另一自免大人群——銀屑病,目前還沒有JAK抑制劑獲批。BMS是最早把賭注押在JAK家族的高選擇性的TYK2的公司,在BMS于4月公布了Deucravacitinib用于治療中度至重度斑塊狀銀屑病的兩項關鍵Ⅲ期,名為POETYK PSO-1和POETYK PSO-2的臨床試驗結果,試驗評估每天一次口服Deucravacitinib 6 mg 16周PASI 75能分別達到59%和64%。這個數據與白介素類抑制劑雖然還有一點差距,但是在小分子藥物中已經成為銀屑病最優選擇。此外還在進行銀屑病關節炎、潰瘍性結直腸炎的II期試驗。
POETYK PSO-1和POETYK PSO-2臨床試驗結果
特應性皮炎的市場潛力在賽諾菲的IL-4/13抑制劑dupilumab的成功才被發掘,2020年銷售額已達40億美元,將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標準提高至EASI-75(濕疹嚴重程度較基線提高至少75%),目前從III期試驗結果橫向比較看,首個在歐盟批準治療AD的JAK抑制劑baricitinib療效沒有特別亮眼,而輝瑞的abrocitinib和艾伯維的Upadacitnib三期試驗都將單藥IGA 0/1或EASI-75的有效性終點提高至約40%以上。目前FDA對于JAK抑制劑安全性的擔憂,也推遲了包括特應性皮炎在內的適應癥批準。
JAK抑制劑與生物制劑單藥治療特應性皮炎療效對比
斑禿市場因處于III期臨床階段的JAK抑制劑都獲得了FDA突破性療法認定而備受關注,其中進度最快的為輝瑞的JAK3抑制劑PF-06651600(ritlecitinib )和禮來的Baricitinib,將搶奪第一個進入斑禿市場的JAK抑制劑的位置。在今年3月,Baricitinib首先公布了首個III期(Brave-AA2)達到積極頂線結果,兩個劑量組(2mg和4mg)在第36周時均達到主要療效終點,與安慰劑相比,SALT-20有顯著改善。而輝瑞的ritlecitinib正在進行的II/III期試驗(Allegro-2b/3)以24周的SALT-20比例為終點。
另一個也處于III期的藥物Concert公司的 CTP-543在此前2020年9月公布的II期臨床數據顯示 CTP-543 8mg和12mg治療組第24周時的SALT評分相對基線分別平均改善78%和86%,兩組SALT評分較基線降低≥50%的患者比例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如果計劃采用24周的JAK抑制劑也能成功達到終點,可能會更有競爭優勢。國內進展最快的有恒瑞的JAK1抑制劑SHR0302片、蘇州澤璟的JAK1/2/3抑制劑杰克替尼片/乳膏。
自身免疫追逐新靶點
如果說TNFα抑制劑是自免治療市場靶向治療的開拓者,白介類抗體或JAK抑制劑將這一市場繼續擴寬,但目前主要還是基于白介素的機制,隨著對疾病的研究增加,各大制藥公司也在尋找可能帶來變革的新靶點。
例如特應性皮炎發病認為主要與Th2下游的IL-4/IL-13通路有關,但目前也發現在其上游的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 (TSLP)是皮膚表皮與先天性、適應性免疫激活相互作用的關鍵,炎癥反應通過激活未成熟樹突細胞表達OX40L,進而與OX40結合,使得Th2產生應答,同時上皮細胞產生的IL-33也會正向調節TSLP-樹突細胞-OX40 L軸,增強Th2的應答,所以抑制這條上游通路理論上可能適用于更早期的治療。
特應性皮炎發病機制及相關藥物
對于OX40這個靶點研發熱度最早集中在腫瘤研究中,認為是免疫檢查點共激動劑,主要開發的都是OX40激動劑,但在今年6月的一個交易,使得行業目光投向了OX40阻斷型抗體,2021年6月1日,安進與協和發酵麒麟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后者的用于特應性皮炎的OX40抗體KHK4083。目前還在開發OX40抗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還有Ichnos Sciences的ISB 830,和賽諾菲在2021年初收購Kymab獲得的KY1005,都暫無臨床數據公布。但KY1005此前報告IIa期在中重度AD患者試驗已達到主要終點。當然,最后OX40抗體是否是AD患者的最優解,可能還得再被與目前最優的upadacitinib進行比較了。
在影響Th2的通路上,是否靶向上游就是更好的治療選擇?對于TSLP抗體可能不是,2021年5月10日,安進宣布向FDA遞交了首個TSLP抗體Tezepelumab的上市申請,用于治療重度哮喘。而其開發并不是一帆風順,曾經在特應性皮炎的適應癥的II期試驗失敗了。哮喘、特應性皮炎等同屬特應性疾病,不少患者也都是合并產生,大約50%的嚴重哮喘病例存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所以與之相關的針對IL-4/IL-13的dupilumab和針對IL-5的mepolizumab都在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的哮喘適應癥中獲批,但非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哮喘一直無藥可用。在名為Navigator的試驗結果證實,無論患者基線的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如何,Tezepelumab都能顯著降低哮喘年發作率(AAER)。
Navigator有效性試驗結果
自免新藥開發正在加速,不會再局限于類風濕關節炎、炎癥性腸病、銀屑病等,亦不會只局限于IL-4、IL-13、IL-17、IL-23、JAK等靶點。在異質性高的腫瘤治療中找到免疫治療,而在有部分伴發互通機制的自免疾病中,又如何“求同存異”的提高長期療效和安全性。
來源:新浪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