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網】業內認為,年高目前陶瓷墨水的展后主要亮點為滲花墨水和功能性墨水,而未來水性墨水和數碼釉將為行業帶來新爆點。墨水圖為現階段陶瓷墨水(左一)與數碼釉(右一、個引右二、爆點右三)在瓷磚表面的年高應用效果對比。
噴墨工藝之于中國建陶,展后無疑是墨水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這扇大門的個引開啟,為建陶生產的爆點工藝創新帶來了飛躍式的跨步發展,不僅僅是年高對于陶瓷企業意義重大,甚至給陶瓷生產的展后上游供應鏈形成了一波猛烈的沖擊。
對于產業鏈上游的墨水材料供應商而言,陶瓷墨水的個引出現,開辟了材料研究的爆點新方向:繼普通顏料墨水逐步成熟之后,功能性墨水、滲花墨水的相關技術難題陸續被攻克;與此同時,水性墨水、數碼釉也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
區別于傳統印花工藝的呆板、操作復雜、不易轉產和對材料的浪費,噴墨對產品的開發、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員的精簡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也正是由于這許多優勢,墨水市場日益擴容,短短數年內實現月銷量破3000噸的奇跡。
這是一個充滿商機的市場,也是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2011年,一批國產墨水企業相繼宣布攻破技術難題,率先對進口品牌“統治”的墨水市場發起進攻,吹響國產化的號角;隨后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角逐戰,致使市場競爭再度加劇,市場格局也數次變化。
可以說,自2008年以來,不論是市場格局的變化,還是新產品的開發和投放市場,關于陶瓷墨水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制造了多個行業熱議話題。這些年,墨水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未來又將如何前行?本報記者綜合了多位資深人士的回憶和分析,梳理了以下幾大關鍵詞,多維度探究陶瓷墨水再提升的發展方向。
市場發展與格局變化
關鍵詞一:市場井噴
8年內墨水月銷量實現由0到3000噸的突破
雖然國內的靠前臺噴墨機上線使用的時間是2008年,但更多人將2009年定義為陶瓷噴墨元年。從2009年開始,陶瓷數碼噴墨技術開始逐步在國內建陶行業實現應用,以福祿、陶麗西等為代表的進口墨水品牌將陶瓷墨水帶入中國,開啟了一場瓷磚著色材料的革命。
區別于傳統色料的表現形態,墨水是在不破壞色料發色的情況下將其研磨成微小顆粒,借助特殊溶劑保持顆粒懸浮的液體狀態,其使用方法是通過噴墨機經噴頭噴射,使色料顆粒附著于瓷磚表面。與傳統工藝相比,噴墨打印更加靈活、圖案更加立體、材料的利用率更高,且由于是非接觸式裝飾方式,噴墨打印可以突破傳統模式的一些人為及設備的限制,實現更多特殊效果,使瓷磚的裝飾效果進一步提高。
鑒于上述多重優勢,噴墨技術自引入國內后,就掀起了一股噴墨風潮,包括噴頭、噴墨機、墨水等相關設備及材料的市場容量都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國內在線噴墨機數量突破3500臺,在陶瓷企業開足生產的條件下,墨水月使用量曾一度高達到3000噸。不過近年來受到陶瓷企業停產、限產影響,墨水用量呈現出下跌的趨勢。“每個月消耗的墨水不會超過2500噸”。2016年廣州陶瓷工業展期間,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高繼雄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現階段陶瓷墨水國內市場銷量約為1500噸”。日前,佛山市子陶陶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子良進一步指出,受行業整體低迷影響,與高峰期相比,目前墨水的用量幾乎減少近50%。
關鍵詞二:國產化
進口與國產呈“三七”割據之勢,業內稱此局難破
自2010年以來,隨著國內采用噴墨印花技術的陶瓷企業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化工色釉料企業也逐步進入陶瓷噴墨墨水的生產、研發領域,并且不斷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2013年,包括博今科技(后重組改名“邁瑞思”)、明朝、道氏、遠泰、康立泰等陸續推出陶瓷噴墨墨水,拉開了墨水國產化的序幕。
與此同時,進口墨水品牌也加大了國內市場的推進力度。至2011年前后,除早期進駐中國的福祿、陶麗西之外,意達加開始在中國市場全面大量推廣墨水,卡羅比亞、司馬化工、美格卡拉等墨水品牌也陸續涌入國內市場;從2012年開始,為更好服務中國市場客戶,包括福祿、陶麗西等多個進口墨水品牌相繼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其中,福祿更是在中國設立了工廠,該工廠于2012年正式投產,但由于公司政策的關系,產量一直不高。
受訪者回憶表示,從市場格局來看,在2011年以前,國內企業對于噴墨工藝處于學習和接受的引入階段,因此墨水市場也基本由進口品牌占據。“從2011年開始,國產墨水逐步進入生產應用,隨后迎來迅猛發展。”佛山市邁瑞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桂周回憶到,在2014年,經過3年沉淀的國產墨水開始發力,市場份額突破50%,“至今,國產墨水已經占領了國內70%~80%的市場份額”。
經多方求證,記者通過綜合各方意見獲悉,目前在中國,進口墨水與國產墨水分別約占據了30%和70%的市場。“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包括吳桂周、邱子良、高繼雄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進口墨水品牌以產品開發方面的創新能力,引領著市場新方向,牢牢占據著中國墨水市場的近三成市場份額,由于基礎研究方面的短板,國內企業在墨水等新材料的開發能力上與國外墨水企業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短期之內國產墨水很難實現創新引領、打破“三七”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