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首次回應微信支付收費
3月3日晚,馬化全國人大代表、月虧億微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接受了媒體采訪,信收回應為何要給微信紅包設置提現收費時,費實馬化騰直呼成本漲得嚇人,無奈已經“受不了了”,采取收費策略是“迫于成本壓力”。

微信1個月成本超3億的
兩會上,馬化騰明確解釋,“其實大家不知道,銀行的錢離開他的體系,進入到第三方支付的賬戶,其實都是要收費,轉賬的手續費大約在千分之一左右。”但他同時表示,錢從第三方支付再回到銀行,大部分是不收費的,但從微信錢包的運行情況來看“從第三方支付轉出到銀行的錢更多”。
微信支付平臺靠什么盈利?
1.提供簡潔的交易渠道。
微信構建商業的基礎和淘寶、天貓不同,并不是海量的商品信息流,而是人流和資訊信息流,可以說,微信正在醞釀一種新商業形態:平臺提供人流、溝通工具、支付工具,品牌商擁有自己的品牌、獨立的商店,獨立自主運營。
在這樣的商業形態下,微信支付成為了消費者和商家最關鍵的交易紐帶,但受制于移動支付所要求的便捷性,微信支付只能心甘情愿被“管道化”,即僅僅充當交易平臺而已,僅收取交易的手續費,提供基礎服務,簡化商家和消費者的交易行為。但在“少即是多”的今天,微信支付所做出的這點“犧牲”卻能夠使自己商業潛力倍增,實是聰明之舉。

2.提供個性化的交易平臺。
2014年3月4日,微信支付接口向所有通過認證的服務號開放。毫無疑問,此舉打通了微信支付和商家之間的壁壘,是實現微信支付盈利的重要舉措。
2013年10月,微信宣布對公眾服務號收取300元一年的年審費用。這一筆與第三方審核機構合作而收取的費用,有多少是微信所得?這無從知曉。但公眾服務號的正規化正不斷致力于打造個性化虛擬商店--商家在微信上就能開網店,用戶打開微信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商家進行關注和購物,還能與商家進行交流。
基于個性化的電商形態,微信支付也逐漸往個性化交易平臺的方向發展。
總結:看來微信運營的主要花費進了銀行的口袋,騰訊是割客戶的肉喂給銀行,最終受害的還是消費者,銀行是罪魁禍首,微信收費實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