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能嘉矩
宜蘭(G?-lan)
開向臺灣東部之北端的嘉矩一大平野,東面大洋,.臺西、灣地南、名辭北三方圍繞一帶山脈,書從其間略作不等邊三角形,噶瑪大小之河流分歧縱橫,嘉矩除地當其頂點之叭哩沙(Pat-li-soa)原野為荒蕪地之外,.臺概屬沃饒。灣地其西北方為平野障屏之山勢,名辭多急峻傾斜,書從為斷崖絕壁,噶瑪雖無高峰秀嶺聳立,嘉矩但漸往西南聳起高山,.臺南方以南澳(Nam-oh)山與臺東分界。灣地此方面之山地,現為泰雅番族佔據之處。
宜蘭原稱蛤仔難,後稱噶瑪蘭,後再改為宜蘭。知此地存在而開啟其端之年代亦久,《噶瑪蘭廳志》(咸豐二年〔1852年〕成書)記載,明嘉靖末年,海寇林道乾據臺灣時,竄泊今蘇澳(Sou-oh),以夥伴病損頗多而他徙。又,據西班牙天主教神父Celedonio Arranz 調查,西曆1632年(明崇禎五年)西班牙人以北部臺灣為根據時,一艘航向呂宋之船,遇颶風飄來此地的一個港口,船員50人悉被土番殺戮。於是,認為必須在其港口設置守備,率西班牙人及呂宋土人焚毀7 處土番部落,殺土番12人。
但慓悍之土番退據險隘要處,仗恃不服,西班牙人不能征服,其他馴化之土番見此情形亦有嘲侮西班牙人怯弱之狀。當時西班牙人將其海岸一帶命名為Sant Catalina,其中之一港口(今蘇澳)為San-Lorenzo,其地由47個土番部落組成,多產金,米及鳥獸魚肉等食物也有餘裕,為往來呂宋、臺灣必經的可期待之地。於是計畫開通自臺北平野橫斷中央山脈達於此地之道路。
蛤仔難,初見於漢族文書者,明末臺灣流寓沈文光《文開文集》中之〈平臺灣序〉謂:「雞籠城外,無路可行,亦無洝澳可泊,舟隻惟候夏月風靜,用小船沿海墘而行,一日至三朝社(即三貂),三日至蛤仔難。」爾後,清乾隆六年〔1741年〕成書之《臺灣府志(初修)》另註記載:「山朝(即三貂)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番所居,人跡罕到。」可知,漢族進入此地與土番貿易,早開始於此時。
《噶瑪蘭廳志》記載:「蛤仔難,迤北而東僻在萬山之後,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間,社番始輸餉於諸羅。」雍正二年〔1724年〕成書之《諸羅縣志》記當時之情形曰:「蛤仔難以南, 有猴猴社云。一、二日便至其他,多生番,漢人不敢入,各社於夏秋時則劃蟒甲(獨木舟)載鹿脯、通草、水藤諸物,順流出近社與漢人互市,漢人亦用蟒甲載貨物以入,灘流迅流,船多覆溺破碎,雖利可倍蓰,必通事熟於地理乃敢孤注一擲」,可知只在海岸貿易而已,並未深入內地。
雍正十年〔1732年〕成書之藍鼎元《東征集》記載,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亂後之善後,檄淡水謝守備搜捕後山:「查蛤仔難.大雞籠社夥長許略、關渡門媽祖宮廟祝林助、山後頭家劉祐、蛤仔難夥長許拔,四人皆能通番語,皆嘗躬親跋涉其地,贌社和番,熟悉山後路徑情形。該弁資以行李餱糧,俾往山後。凡所經歷山川、疆境,一一圖誌。
自淡水山門十里至蛤仔難,接卑南覓(臺東)而止,千里毋得間斷。」康熙末年前後, 漸知有入蛤仔難內地者。康熙六十一〔1722年〕年巡視臺灣御史黃叔璥〈番俗六考〉記載如下事例,可知當時漢族有留於蛤仔難番地貿易者,而此實介紹蛤仔難番情之最初記錄。
康熙壬寅(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十六至十八,三日大風,漳州把總朱文炳帶卒更戍船,在鹿耳門外為風飄至南路山後;歷三晝夜至蛤仔難,船破登岸。番疑為寇,將殺之;社有何姓者,素與番交易,力為諭止。晚宿番社,番食以彘; 朱以片臠餉番,輒避匿不食。借用木罌瓦釜,番惡其污也,洗滌數四。所食者生蟹、烏魚,略加以鹽;活嚼生吞,相對驩甚。文炳臨行,犒以銀錢,不受;與以藍布舊衣, 欣喜過望,兼具蟒甲以送。蟒甲,獨木挖空,兩邊翼以木板,用藤縛之;無油灰可 , 水易流入,番以杓不時挹之。行一日至山朝,次日至大雞籠,又一日至金包裏。
但同時成書之黃叔璥〈番俗雜記〉謂:「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臺東)、卑南覓(臺東)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似未有從事內部拓殖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林漢生初率眾入此番地企圖開墾,番人頑然不肯,終殺漢生,事止。後倣漢生入番地者,皆不得成功。時有閩漳州人吳沙,初渡臺住基隆為人執役,以不適意,入三貂番社,大得番人信任,更進蛤仔難從事番人貿易。
吳沙察其地形一望平疇, 溪河分注,實天生沃壤,而且佔居之番人雜處於深林、水窟中,只知捕魚、獵鹿為食,毫不諳耕作,不知顧惜,因陰以為奇貨,致力獲取番人信任, 逐漸招集漳泉粵等各地流民,每人給米一斗、給斧一挺,進入其近地,披荊翦棘作阡陌,而番人亦不措意。
已而,漳泉粵之人民聞風來聚,甚至無賴逋逃如籔。淡水同知聞之,憂慮或據而作亂,戒諭吳沙不許縱入番社, 若不遵將處之以法,加以約束。爾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林爽文之亂,亂波延及臺灣北部,有被賊淪沒之虞。時之同知徐夢麟,懼賊或入蛤仔難為根據地,乃責之以防賊入番境為條件,特許吳沙率部下進入番界開墾。此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事。並為屯田組織。同時,徐夢麟亦自三貂入內山,率生番橫截蛤仔難。
當時,臺灣之主治者亦措意於開拓蛤仔難,吳沙大為得力,與番人通事許天送、朱合、洪掌共謀,大招漳泉粵三籍流民及鄉勇200餘人,善番語者23人,於嘉慶元年〔1796年〕九月十六日進至蛤仔難北部烏石港,在南方番界築土圍為根據地。因其為第一土圍,故名頭城(後隨著建置噶瑪蘭廳城,委辦開蘭事宜之楊廷理避免冒用城字,改稱頭圍。楊廷理〈抵蛤仔難即事題詩〉中之「亂山行盡是頭圍」句,註:「原名頭城,予為改之」。即今頭圍堡頭圍街)。開拓此地,吳沙實其首領,淡水人柯有成、何繢、趙隆盛等出資糧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