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滿足可再生能源的蘇州d實雙鈣高需求,設計高效、大學隊經濟的青團電化學能源轉化催化劑迫在眉睫。析氧反應是現高效析是許多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關鍵步驟。然而,氧反由于多步質子耦合電子轉移,鈦礦OER的蘇州d實雙鈣動力學是緩慢的。IrO2和RuO2等催化劑被認為是大學隊OER最活躍的催化劑,但它們的青團稀有性和高成本阻礙了它們的進一步實際應用。最近,現高效析具有通式ABO3的氧反鈣鈦礦氧化物,因其可以容納多種組分和結構,鈦礦可進一步調優化其性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蘇州d實雙鈣關注。其中策略通常為改善表面積(SA)和增強內在活性。大學隊而對于雙鈣鈦礦(AA’BB’O6),青團A或B陽離子被不同的陽離子取代,可以產生增強的性質,其中B位點被其他TMs替代是將d帶中心調節到費米能級(EF)的有效方法。雖然已經取得了進展,但設計結構和組成可控的雙鈣鈦礦作為活性、穩定性和成本效益高的OER催化劑仍然是一項挑戰。
【成果簡介】
近日,在蘇州大學黃小青教授團隊(通訊作者)帶領下,與湖南師范大學合作,證明雙鈣鈦礦LaFexNi1-xO3(LFNO)納米棒(NRs)可以作為高活性和穩定的OER電催化劑。在Ni/Fe比為8:2的優化下,LFNO-II NRs在10 mA cm-2下具有302 mV的低過電位和50 mV dec-1的低Tafel斜率,優于商業Ir/C。LFNO-II NRs也顯示出高OER穩定性,20小時后電流略有下降。進一步研究表明,活性增強的原因是表面積的改善、電子結構的定制以及O與Ni的強雜化。相關成果以題為“Double Perovskite LaFexNi1-xO3?Nanorods Enable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發表在了Angew. Chem. Int. Ed.上。
【圖文導讀】
圖1?LFNO?NRs的物理性能表征
(a)LFNO NRs的晶體模型。
(b)LFNO-I?NRs,LFNOII?NRs和LFNO-III NRs的XRD圖譜。插圖顯示衍射峰隨Fe濃度增加而移動。
(c-e)分別為LFNO-I?NRs(c),LFNO-II?NRs(d)和LFNO-III NRs(e)的SEM圖像。
(f-h)分別為LFNO-II NRs的TEM圖像(f),HRTEM圖像(g)(插圖顯示FFT模式)和STEM-EDS(h)元素分布圖。
圖2?LFNO NRs的XPS光譜表征
(a-d)分別為LFNO NRs的Fe 2p(a)和La 3d(b),Ni 2p(c)和Ni 2p3/2(d)的XPS光譜。
圖3?LFO NRs和LNO NRs的OER電化學表征
(a)LFO NRs,LNO NRs的OER的LSV曲線。
(b)LFO NRs,LNO NRs和商業Ir/C的OER的Tafel圖。
圖4?各種LFNO NRs的OER電化學表征
(a)各種LFNO NRs和商業Ir/C的OER的LSV曲線。
(b)不同LFNO NRs在1.55V(vs.RHE)時的電流密度和在10mA cm-2時的過電位。
(c)不同催化劑的塔菲爾圖。
(d)LFNO-II NRs和商用Ir/C在1.53V(vs.RHE)下的計時電流曲線。
圖5?不同催化劑的OER活性及機制
(a)LFNO-I,LFNO-II和LFNO-III NRs的電流密度與ECSA的關系。
(b)在1.55 V (vs. RHE)下的電流密度與不同LFNO NRs的ECSA進行了對比,并估算了相同ECSA下LFNO-II NRs的活性。
(c)LNO,LFNO-I,LFNO-II和LFNO-III NRs的價帶光電子能譜。白色條顯示d帶中心。
(d)金屬氧化物的常規OER機制。
(e)LNO,LFNO-I,LFNO-II和LFNO-III NRs在10mA cm-2下的OER活性與E-Ef參數的函數關系。
【小結】
總之,團隊已經證明了一系列雙鈣鈦礦納米棒作為OER的高效和穩定的催化劑。 將Fe精確地引入鈣鈦礦LNO NRs中,可以得到OER活性的雙鈣鈦礦LFNO NRs。最活躍的催化劑LFNO-II NRs在10 mA cm-2時的過電位僅為302 mV,Tafel斜率為50 mV dec-1,甚至優于商用Ir/C。雙鈣鈦礦LFNO NRs對OER具有高耐久性,在連續電解20小時后具有輕微的活性衰減。表面VBS研究表明,引入Fe后,LFNO NRs的d帶中心接近Ef,吸附物與LFNO NRs之間有較強的結合,增強了其固有的OER活性。這項工作為設計更有效的OER鈣鈦礦型催化劑以及其他潛在的電催化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文獻鏈接:Double Perovskite LaFexNi1-xO3?Nanorods Enable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10.1002/anie.201812545)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學術組木文韜翻譯,材料牛整理編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