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5月6日電 題:小行星“王應睞星”誕生記:迢迢科研路 宇宙“化”星辰 記者 鄭瑩瑩 5月6日,王應睞星中國多地的誕生科研人士相聚上海,一起見證一顆小行星的記迢命名。它的迢科永久編號是355704號,它被冠以一位中國科學家之名——“王應睞星”。研路宇宙 一起追“星” 這顆星是化星2008年3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它到太陽的辰新平均距離為4.52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要5.33年;到地球的聞科最遠距離達6.68億公里,最近距離只有2.45億公里。學網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吳雪峰說,王應睞星小行星是誕生我們太陽系中的重要天體,從“輩分”上說,記迢它是迢科地球的“小兄弟”。小行星在探討太陽系的研路宇宙起源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乃至將來的化星宇宙資源開發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用希臘神話中神的名字命名,后來隨著小行星發現的增多,一些國家、城市的名字和當代著名人士的名字紛紛上了“天界”,成為小行星的名字。 他表示,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必須得到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設的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的審批。命名一旦獲國際批準,將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并為世界各國所公認。 以“他”之名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劉小龍常常想起知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對王應睞的評價——鄒承魯院士說,“生物化學在中國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和成績,王應睞先生居功首位。” 王應睞是中國現代生物化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前身)的首任所長。在他的組織下,1965年和1981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分別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基礎性工作,使中國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水平達到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但在所有相關的論文中都沒有(王應睞)先生的署名,甚至在胰島素報獎的材料中,他把自己的名字給圈(刪)掉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倪福弟說。 他介紹,國際生物化學界沒有忘記王應睞先生,1988年2月,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生物技術冬季討論會專門設立了一個特殊獎項,授予王應睞先生“特殊成就獎”,對其學術成就表達認可。 此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同意將355704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應睞星”,意味著“王應睞星”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浩瀚星空中從此多了一顆“中國科學家星”。 科研漫途 “22年前,我父親離開了我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希望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永遠在天空閃耀。”王應睞的長子王家槲當天在命名儀式上說。 王應睞這一輩中國科學家的科研路其實特別不容易。 王應睞于1907年出生在福建一個僻靜的農村——山后社。全村分上、中、下三堡,他家住中堡。他二歲喪父,六歲喪母,童年過得相當辛酸。在兄嫂的支持下,他踏上求學之路,曾就讀于當時知名的鼓浪嶼英華書院;也曾依靠自身努力、六年半就讀完九年課程。 從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后,他一度被病魔糾纏,在這個過程中,他看了大量書籍,開始新的人生思考。 在王應睞生前寫的文章《我是怎樣選擇生物化學作為終身事業的》一文中,他如是描述:“當時結核病尚無特效藥,廣大窮苦勞動人民中,特別是黃包車夫患病率特高,由于無力休養,死亡率也很高。一人得病,全家遭殃,悲慘情況,難以描述。” 他決心放棄工業化學,改學生物化學,因為營養學是生物化學的其中一項內容。 1938年,他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專攻維生素研究。1941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后,正準備回國,珍珠港事件發生,遠東交通被阻斷,他遂接受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特別資助,留在劍橋大學繼續從事研究。 歸國后,王應睞用己所學繼續深入研究,他這么描述1945年冬的情形:“這時正值醫學院復員搬回南京,研究條件很差。我有了戰時在英國因陋就簡從事研究的經驗,仍能堅持帶領生化系教師和研究生進行一些工作……” 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1982年到訪上海時,訪問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時擔任所長的王應睞還參與了接待。 1985年春節前夕,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行“老科學家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周年”表彰慶賀活動,人們以“中國生化先驅”贊譽王應睞,他引用“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自勉,表達耄耋之年矢志不渝的一片赤誠。 而今,故去的他“化”作一顆星,閃耀浩瀚宇宙,延續科研“星”途。(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