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采訪此反某市因舉辦音樂節用圍擋封橋一事引發關注。被反不行而比事件本身更荒唐的問多問暴是,面對記者采訪,宣傳當地執法信息科負責人竟率先反問“你們是露多哪個報社的”,而后邊抖腿邊笑道,少無“作為新聞媒體,采訪此反你多宣傳好的被反不行方面不行嗎?”
從報道中可以看出,被圍橋梁是問多問暴該市交通主干道,也是宣傳平日市民的觀景點,站在此處可以比較完整地觀看到音樂會主舞臺。露多姑且不去探究圍擋是少無出于保障安全還是“防止蹭看”,但可以確定的采訪此反是,這一行為占用道路,被反不行影響了市民出行,問多問暴且事先沒有任何報批手續就匆匆開工。考慮不周、監管失職在先,相關人員也明知這是“不好的方面”,何來自信擺出這幅漫不經心的姿態?又何來顏面倒打一耙給媒體提要求?
出了問題先捂蓋子,不喜批評只聽贊歌,如此態度確實具有一定典型性。我國媒體的性質,決定了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都是必要責任,在具體工作中兩者也有相互促進的關系。而是“夸”還是“批”,一切都要以事實為依據。所謂“宣傳好的”的前提是先“干出好的”;批評監督更不是為了制造麻煩,而是為了擺明問題、推動解決。可從現實來看,某些公職人員光想著讓媒體“抬轎子”,卻懼怕監督批評“扯袖子”,還奉行“擺平就是水平”那一套。更有甚者,稍感壓力就對記者采取踢出群聊、恫嚇威脅等手段。殊不知,問題越瞞越多,輿情越躲越大,一味自作聰明,只能令自己進一步陷入公信力危機。
“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如何對待公眾、對待媒體,折射著相關部門單位對公眾知情權、輿論監督權的態度,本身也是一門必修課。特別是身處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廣場,一張照片、一段視頻,分分鐘就能引爆輿論,誰想捂蓋子,反而會更快“自曝”。平日里,積極發布信息、回應關切,既不失語也不妄言;一旦“捅了婁子”就更要拿出坦誠面對、有錯就改的態度。少點諱疾忌醫,多些實事求是,才能解決問題、平息輿情,也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水平,多干出“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