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誕生于工美學院的轉魔方,不僅數學家對之情有獨鐘,魔方現在,出新材料材料學家也因為魔方找到研究思路。新聞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簡稱寧波材料所)黃慶團隊,科學通過以“化學剪刀”輔助的轉化學插層策略,為精確調控MAX相和MXene材料的魔方原子構筑提供新路徑,豐富了目標物質的出新材料元素組成和微觀結構。 3月17日,新聞相關研究以《“化學剪刀”輔助的科學層狀過渡金屬碳化物的結構編輯策略》為題發表于《科學》,寧波材料所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轉而這個成果,魔方來自原先被認為“失敗”的出新材料一批試驗。 玩轉“魔方”的新聞人 魔方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益智玩具。那么,科學如果把每個方塊都標識為一種元素,那么MAX相三元材料剛好可以由并列3個方塊組成,恰好就像一個3階魔方。 MAX相(Mn+1AXn),指一類具有六方晶體結構的非范德華層狀材料,其中M主要為前過渡族金屬,A主要為ⅢA和ⅣA主族元素,X為碳、氮或硼。 由于兼具了金屬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特性,MAX相材料作為一種優異的結構材料在高鐵電弓、高溫加熱元件、渦輪機葉片、高溫隔熱罩、耐磨涂層等應用領域表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抽掉A位原子層后,MAX相材料衍生成為一種新型的、二維的碳氮化物材料MXene(Mn+1XnTx,T為表面端基),具有與石墨烯相似的原子排列方式。其在光電器件、電化學儲能、電磁屏蔽、表面催化、分離膜等領域展現出極大應用潛力。  ? MAX相魔方 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供圖
黃慶曾經在組織專業論壇時,給來自全球的參會者發了特制小禮物“MAX相魔方”,任由每個人發揮創造力,“沒準誰就打開思路取得新突破了呢”。 黃慶就是一個打開思路的“誰”。他喜歡玩魔方,玩著玩著,從魔方的結構找到靈感,提出了“MAX相魔方”的概念和研究方法:通過扭轉“魔方”的方式,可以創制出更多常規合成路徑無法實現的新型MAX相和MXene材料。 二維?三維?“化學剪刀”來互逆 “魔方”上元素不斷變換組合給了材料研究無窮的想象力。 為了讓這些想象成為現實,黃慶團隊提出了以“化學剪刀”輔助的MAX相和MXene(層狀過渡金屬碳/氮化合物)的結構編輯策略。 這種策略首先轉動“魔方”的中間方塊——利用路易斯酸熔鹽和還原性金屬,作為“化學剪刀”打開MAX相或MXene的層間,然后將特定“方塊”放入“魔方”中間——引入金屬原子、陰離子等不同的客體插層物質,來進行層間插層。 “我們可以想象‘魔方’在扭轉過程中,元素或色塊不斷離開原有位置,這代表著刻蝕的過程;新元素、新色塊重新組合成3階‘魔方’,這代表著同晶置換反應過程。”黃慶告訴《中國科學報》。 通過結構編輯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得到一系列A位元素含有鋁、鎵等傳統元素,或鉍、銻、鐵、鉑等非傳統元素的MAX相材料。 而非傳統A位元素,如磁性元素和貴金屬等的引入,有希望將MAX材料的研究從高溫結構領域拓展到功能應用領域,比如磁性、光電、催化、超導等等。 另一方面,通過制成端基為鹵素、硫屬和氮族元素的MXene材料,有望促進MXene在催化、儲能、電磁屏蔽等領域的應用。 對于這份工作,《科學》審稿人認為,“化學剪刀”方法實現了“不同MAX階段和MXene之間的相互轉化”,“是MXenes的突破”。 黃慶解釋說:“以往研究只是從三維的MAX相到二維的MXene轉化,這次實現了二維向三維轉化的路線,為非范德華和范德華層狀材料的原子構筑提供了新思路。” 在“以為試驗沒有成功”中堅守 “看來,得‘魔方’玩得好,MAX相才能做得好。”談及一直關注的MAX相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柴之芳笑言,“不過,科研人員能夠獨辟蹊徑,開辟了二維MXene向三維MAX相轉換的路徑,歸根到底還是多年科研積累成了本能。” 在2010年黃慶回國沒多久,柴之芳就開始邀請這位“新人”做大會報告,直到2019年,黃慶才逐漸發表出MAX相的原創性成果,黃慶從沒想過放棄,柴之芳也始終給予學術上的支持和幫助。 研究能否得出一些成果,有時候靠運氣,但沒有堅持一定不行。 “在做置換試驗的時候,由于MAX相結構沒有發生變化,那么它的衍射峰就不會有太大變化,就很難觀察到表征變化,我們以為試驗沒有成功。”黃慶仍然很慶幸,“在后續工作中,很偶然的情況下我們進行元素分析,才發現A位的元素已經置換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加強基礎研究。”柴之芳同樣呼吁,要為基礎研究提供更大更寬松的環境和支持,以及更多樣化的評價機制,以幫助科研人員能夠沉浸于長周期研究,實現重大原始創新。 “這把‘剪刀’挺魔幻,但目前也還是階段性成果。”柴之芳提出了更多期待,“‘剪刀’能否磨得再光亮一點?‘剪’出的材料性能否更穩定、更豐富,甚至是否可能通過材料基因工程技術讓‘剪刀’具有自己的認知功能,讓它‘活’起來?”會涌現出更多精彩的材料發現。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d5901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