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近期發布通知,用制將通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薪酬制度、度彌職稱評審制度等措施,補全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科醫口到2020年爭取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的生缺合格全科醫生數達3.5名以上。(9月5日《揚子晚報》)
全科醫生是用制從事內、外、度彌婦、補全兒等全科衛生服務的科醫口多面手。截至2018年年底,生缺我國培訓合格的用制全科醫生已達3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達到2.2人,度彌提前實現2020年的補全階段性目標。不過,科醫口距離實現2030年的生缺目標(每萬人口五名全科醫生),還有近40萬的缺口。
全科醫生崗位吸引力不夠,是彌補缺口的最大障礙。筆者認為,全社會應正視全科醫生的價值,關鍵還得用制度“說話”。
其一,建立合理薪酬體系。國務院2018年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明確將全科醫生納入重點群體,加快推動增收。我國在加大培養合格全科醫生力度的同時,也應盡快為全科醫生建立合理的工薪指導標準,提升其工資水平。其二,構建職業發展體系。將全科醫生納入醫學生在校期間培養規劃,建立學費減免、持續培訓、在崗培訓及政策補貼等制度。其三,完善有關保障體系。比如,在學歷待遇、職稱評審方面給予照顧,讓全科醫生擁有職業發展空間。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提升全科醫生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