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運河新壩二線船閘工程擬新建Ⅲ級船閘1座,劍智設計年單向過閘貨運量通過能力為2820萬噸,攻質在船閘閘室施工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難題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而當項目部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質量檢查時卻遇到了難題。向難
在得知情況后,題亮項目部當即成立攻堅小組。劍智結合調查結果來看,攻質質量問題七成出在底板上。難題“這就像給混凝土‘治病’,向難得找到病根。題亮”項目經理楊建帶著小組成員扎進現場,劍智從人、攻質機、料、法、環、測六個維度抽絲剝繭,最終鎖定兩大“病灶”:混凝土配合比不當和溫度監測不到位。
針對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的問題,攻堅小組一頭扎進現場試驗室,對著混凝土“較上了勁”。“這些大家伙就是我們模擬閘室底板的‘替身演員’”,項目總工張章龍指著擺放在空地上的3塊2.5米×1.5米×1米的“巨無霸”介紹道。經過28天的測試,碎石級配為5-16毫米、16-31.5毫米、31.5-45毫米的“2號選手”以絕對領先的優勢進入到了現場試驗的“最終大考”——適當比例的墻身與底板模擬澆筑。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遛遛。等到拆模那天,一雙雙手從光滑的試塊表面摸過,喜悅的笑容掛在了每個小組成員臉上。“入模溫度約17.6攝氏度,最大內表溫差為24攝氏度,均小于規定的溫控要求。同時對試件外觀整體裂縫檢測,尚未發現明顯裂縫,質量符合要求!”項目質量部長付碩在一旁激動地為大家介紹著檢測結果。
優化好混凝土配合比后,如何將施工過程的溫度監測做到位成了攻堅小組的新難題。“每個測溫管內布設了上、中、下三層測溫點,能夠更直觀地監測表層溫度和內里溫度”技術員郭子峰邊埋設邊感慨著。這樣的測溫管每20-30平方米便會放置一根,測溫管就象是混凝土的“血管”,埋設在閘室底板下的感應片就像“神經末梢”,將一個個點的溫度信息最終匯入到智能溫控系統中,智能溫控系統就像一個“中央神經中樞”,在瞬息間就將信息完成處理,給出一張精準的“溫度心電圖”。“有了這張圖,我們就能‘對癥下藥’,及時調整養護措施,那么對應的裂縫這些‘術后并發癥’也就不會找上門了”,付碩指著計算機上顯示的溫度圖向小組成員們介紹道。
“病灶”被切除后,項目部再次對項目閘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一次合格率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合格率由原來的88.4%提高至94.54%。
質量管理永遠在路上,正如張章龍常說的那句話:“我們怕的不是質量問題,而是沒有和質量問題死磕到底的那股勁!”下一步,中交三航局新壩項目部將以高水平、高標準要求自身,勇于向難題亮劍,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周澤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