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點的彈性海綿江蘇省鹽城市濱海港,海風掠過排列整齊的高效銀白色儲能柜群。隨著調度員在中控室輕點鼠標,吞吐三峽濱海200兆瓦/400兆瓦時獨立儲能電站(以下簡稱“三峽濱海儲能電站”)瞬間啟動放電程序,綠電這座全國規模最大的峽濱夏組串式儲能電站開始將儲存的40萬千瓦時清潔電能送入電網。
“這樣的海儲航長放電、充電,站護每天都要進行。角迎”三峽濱海儲能電站負責人孟楷金說。峰度我國局部地區近期頻繁出現高溫天氣,彈性海綿帶動用電負荷快速增長,高效電力供給進入迎峰度夏關鍵期。吞吐為填補長三角地區晚高峰電力缺口,綠電三峽濱海儲能電站以日均約1.5次的峽濱夏充放電節奏,演繹著綠色能源的海儲航長“時空魔術”。
“夜間海風呼嘯時,電站儲能系統如同‘彈性海綿’,存下富余綠電;用電高峰來臨時,儲存的綠電又化作穩定電流,點亮長三角地區的萬家燈火。”孟楷金指著中控室大屏上跳動的數據說,“早晚高峰期,電站最大能釋放出80萬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30萬名居民一天的生活用電需求。”
在中控室,電站運行人員緊盯能量管理系統的實時數據流,屏幕上電網頻率波動曲線被牢牢鎖定在±0.05赫茲的狹窄區間內。
“這就像給電力系統安裝了‘穩定器’,既能保護發電設備,又能讓千家萬戶的電器正常工作。”孟楷金說,“隨著我國新能源發電量不斷攀升,電網對調峰和調頻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儲能電站以毫秒級的響應速度,在電網頻率波動時實現精準平抑,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三峽濱海儲能電站已累計完成充放電557次,向電網輸送電能18600萬千瓦時。如此高的利用率,離不開三峽濱海儲能電站“獨立”的特性。
傳統儲能設施通常作為新能源電站的配套設備存在,主要解決單個電站的發電波動問題;而三峽濱海儲能電站突破了這種從屬關系,更像是一個獨立的“電力調節器”,直接接入電網,接受電網統一調度,可更靈活地參與電力調峰調頻、備用容量、黑啟動等服務。這種運行模式,不僅可以提高綠電使用效率,還能節約新能源電站建設成本。
“過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站需自建配套儲能,項目分散且單項儲能規模小,建設管理成本高。現在,風電場、光伏站只需租賃我們的容量,就能實現靈活調峰。”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集控運維中心副主任杜鵬說,“這種‘1對N’的模式,能為新能源企業節省超過10%的投資成本,還可將儲能利用率提升至88%。”
子夜的濱海港重歸寂靜,三峽濱海儲能電站已悄然切換至充電模式。1080臺儲能柜將遠處風機發出的電能存入“電力賬戶”,為即將來臨的早高峰儲備綠色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