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又看到一條關于集采斷供的未斷信息!感覺很震驚,供還有點意想不到!不會出
想想8月份的未斷華北制藥斷供,這已經是供還第二家了。
前幾年想想各企業使命砸錢過一致性評價,不會出不就是未斷為了能夠獲得集采資格,然后中標,供還繼而可以降低營銷開支、不會出薄利多銷,未斷夢想著可以躺著賺錢了,供還于是不會出各藥企過完一致性評價后,為了得到競標,未斷就玩命的供還降價拼殺!
于是不會出集采剛開始的時候,更是出現了“靈魂砍價”的“笑談”,茶余飯后,大家還都不時的笑一笑,甚至連采購的都要開始備用“靈魂刀”,準備砍供應商。
而如今短短兩月卻已有兩家藥企發生了斷供。
從以上信息中不難看出,華北斷供的最主要原因是產能不足,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兩個:一是增加生產場地;二是擴大批量。而這些措施都是在中選后實行。
而百奧斷供的原因就不明確了,就是斷了,而且還在今年的5、6月進行了停產,意思可能就是我不干了,大家也可以想想,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哪家企業愿意以這種態度來斷供。
這兩家企業的斷供現象,再結合前兩年報到的集采現場情況來看,集采的程序還是有待完善。
目前大家關注最多的是價格,只要價格合適,那就可以中標,關注價格其實沒有錯,但是只關注價格,就會導致后續問題的產生,那么后續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其實就是藥企斷供,醫院沒有藥可用,這一點是最可怕的。
國家這幾年搞一致性評價、集采一系列動作,最初的初衷其實就是藥品降價,但這個前提首先是有藥可用,如果最后藥品價格降低了,但無藥可用,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現象。
為了以后不再出現斷供和醫院無藥可用的局面,其實集采的時候可以再增加兩個事情:一是要考察企業的產能;二是要多增加幾個供應商。
考察產能很好理解,就好比藥企增加供應商一樣,供應商的生產規模至少要滿足你的需求,你才會考慮合作,否則合作了又有什么意義。
多幾個供應商其實就是多份保障,雞蛋總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其實作為藥企,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過一致性評價的目的是什么,好多企業在一致性評價的事情上,其實還是為了過而過。
做的時候呢,為了節約資金和成本,就把批量搞的小小的,然后就看后續運氣能不能中標,中標了呢,再擴大生產批量和生產規模。
這么做短期內毋庸置疑,但是還是要結合目前的法規規定,和你的供貨預期,如果只是圖眼前一時之利,其實后續風險更大。
其實未來會怎樣,誰都不敢說,但肯定的是會更難,這兩天最被大家關注的限電事情,也波及到制藥企業。
結合一系列未知因素的發生,藥品所使用的原料、包材等物料成本還會繼續上漲,所以如果集采企業中標價格只是按照當時的價格來做,那么后續將會更加困難,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是個怎樣的情況,因為上漲的是物價而不是中標價。
未來還會不會有斷供出現,誰也無法保證,但為了不發生醫院無藥可用的情況,我想藥企、集采單位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機動調節,因為斷供了企業失信、作為員工然后被公司處置,那個時候大家就更難。
真心的祝愿每一個還在行業堅持的企業、同行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