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合理祖國醫學中就有食醫、藥膳疾醫、保健瘍醫、合理獸醫四科。藥膳食醫專司宮廷飲食營養衛生,保健其主要任務就是合理根據帝王的身體健康狀況,隨時調配膳食,藥膳用珍禽異獸、保健鮮果時蔬、合理貴重原料與各種滋補藥材配合,藥膳烹制成色香味俱美的保健佳肴。古籍中就有對食物的合理治療作用的記載。如《周禮》載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黃帝內經》提出,藥膳“凡欲診病,保健必問欲食居處”,要求“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療原則。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提出,“為醫者,當曉其病,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這說明我國很早就有飲食營養法的研究。
封建王朝的藥膳、食療是專為帝王、貴族服務的,平民百姓則望塵莫及,年年歲歲,忙忙碌碌,只求飽腹而足矣。今天,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長壽已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藥膳這種我國特有的食療文化遺產已被人們所接受,并且發揚光大,成為時尚。所謂藥膳,簡單地說,就是指食物與藥物合理配伍,經烹調加工而成的美味佳肴。功能是強身健體,調節生理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怎樣使藥膳達到人們的要求,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呢?
首先,烹制藥膳者必須通藥理和食物的營養知識。根據“藥食同源”的理論,兩者都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辛、苦、咸、甘五味。因此,在烹制時要考慮食物與藥物的四氣五味及性味的功效,同時也要兼顧到色、形、味的美觀和味覺的適口。藥膳多以湯為主,這是因為熬煮法可使藥物、食物的有效成分溶于湯中,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在加熱的過程中,保持原料的本味,最大限度地增強其功效。藥膳應以保持藥物和食物原汁原味為主,適當地加以調料、輔料,達到色、香、味俱佳,來誘發人們的食欲。還應特別注意保持和發揮藥物的有效成分和食物中營養成分在治病強身方面的獨特效能,以收到“食借藥力,藥助食威”的效果。
其次是遵循藥膳食用原則,辨證擇膳,因時擇膳,氣味合服,注意食物的禁忌,注意清潔衛生,才能達到補精益氣的良好效果。《飲食正要》說:“辛走氣,氣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還說:“肝病禁食辛,心病禁食咸,脾病禁食酸,肺病禁食苦,胃病禁食甘。”再就是季節氣候的因素影響藥膳的功效,還必須注意時間性的擇膳。如春天宜升補,夏天宜清補,秋天宜平補,冬天宜溫補等。總之,不能猛補、盲補,要補之有方,食之得當,配伍合理,循序善用,少量多次,不宜間斷,才能達到理想的功效。
我們掌握了藥理知識,學會了烹調技術,再科學配伍,合理藥膳,就能達到既治病健身,又裹腹充饑,給心理和生理上都增加美的享受。合理藥膳添樂趣,健康水平速提高。下面,附上兩款藥膳實例,請行家閑來品味。
天麻珍珠雞
功效:主治頭暈目眩,四肢麻木,風濕性關節炎。
配方與制作:取凈雞脯肉300克,剁成細茸泥,加入精鹽少許,雞蛋清50克,攪打均勻,用手擠成2厘米直徑的丸子入沸水中汆熟,丸子漂起時撈出備用。另用炒勺置旺火上,放入植物油25克,待油溫升至八成熱時,投入蔥、姜、蒜米熗鍋,再放入天麻片10克,嫩黃瓜片50克,煸炒幾下后加鮮清湯100克,投入精鹽、味精、紹酒、醋、花椒、大料各適量,再將汆好的雞丸放入勺中,待湯沸后用濕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即可。
特點:口味清淡鮮香,色澤潔白如珠,質地滑脆軟嫩,最適于老年人食用。
山楂肉丁
功效: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開胃消食。
配方與制作:山楂去核后,保持果形完整,用開水焯熟撈出,在核洞內釀入茯苓赤小豆沙。瘦豬肉切丁100克,用料酒、味精、精鹽拌勻入味,再掛上蛋清濕粉團,入溫油中滑散熟透變白時撈出。炒鍋內放香油燒熟,再加入蔥、姜米,將山楂入鍋煸炒,加入白糖、醋、料酒、鹽、肉丁,炒熟后勾芡出鍋,點香油即可。
特點:口味酸甜咸鮮,色澤艷麗。
合理藥膳保健康
Related articles
Popular articles
25月24日0時
?? give the thumbs-up(194)read(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