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酒泉每成功發射一次衛星,衛星衛星完成網發射塔架上就會掛上一枚屬于這次發射任務的發射發射發射“星星”。 4月16日9時36分,中心塔架迎來了屬于它的塔架第100顆“星星”——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07星發射升空,百次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聞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科學這是酒泉該衛星發射塔架建成20年來,圓滿完成的衛星衛星完成網第100次發射任務。 酒泉衛星發射塔架是發射發射發射我國首個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的發射塔架,2001年開工建設,中心2003年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塔架20年來,百次塔架成功將我國首顆空間天文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新聞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首顆空間X射線“慧眼”衛星等一顆顆“國之重器”送入星辰大海。 酒泉衛星發射塔架主要由塔體結構、回轉平臺、升降工作平臺、塔吊、擺桿、電梯、測試間等部分組成。目前,已具備發射不同軌道及不同類型載荷、不同射向及不同型號火箭的能力。 “當前,衛星發射塔架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發射次數從每年幾次增加到每年十余次。測試發射流程從兩個月、一個月,到現在的半個月,射后恢復周期從十余天壓縮到短短幾天。衛星發射頻率顯著升高、測試流程持續優化、射后恢復效率不斷提升,對任務發射頻次的貢獻率加大,發射塔架的成本效益和保障能力日益增強。”中心測發領域專家賀鵬舉2001年參加工作,與衛星發射塔架同工齡的他,也和廣大科技人員共同目睹了衛星發射塔架的光輝歷程。 20年來,衛星發射塔架歷經多次改造,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技術和管理不斷優化。賀鵬舉告訴《中國科學報》:“升級改造后,目前這個衛星發射塔架具備全天候發射能力。所以,我們更要實現效益最大化,使用頻率越高、發揮的效益越大,既要保證發射效能,更要保證航天任務質量。” “一晃就是20年。”遙望發射塔架的方向,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敏忠不禁感嘆道。20年的堅守崗位,20年的矢志不渝,高敏忠見證了衛星發射塔架從第一次到一百次的發射,親歷了該衛星發射塔架從低谷走來,由磨難中騰飛的每一次成長。 “建塔初期,科技人員頭頂烈日、腳陷黃沙、寒來暑往,在戈壁灘展開建設,十分不易。塔架建立完成后,衛星發射塔架開始了第一次發射任務,作為參與者的我,當時內心非常期待。”如今是高敏忠參與完成的第100次衛星發射任務,他的臉上掛滿了喜悅和激動。 過去20年里,衛星發射塔架用14年走過了第一個50次發射歷程,第二個50次只用了6年,創造了中國航天新紀錄,見證了中國航天發展新速度。高敏忠告訴《中國科學報》:“衛星發射塔架完成了100次航天發射的成績令人振奮,但我們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中心的腳步永不停歇。”  ? 風云三號07星發射升空。鄧嘉敏攝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