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7月17日在日內瓦宣布,血疫剛果(金)埃博拉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重現責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截至7月15日,呼喚剛果(金)本輪埃博拉疫情中病例總數已達2512例,全球其中確診2418例,血疫死亡1676例,重現責任死者中的呼喚確診病例數為1582例。
剛果(金):埃博拉的全球第11次侵襲
7月16日,剛果(金)北基伍省官員證實,血疫該省首府戈馬市確診的重現責任首個埃博拉病例已經去世。
“這里是呼喚地區門戶,通往全世界,全球”在剛果(金)東部地區分管傳染病項目的血疫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哈魯納·金格瑞說,“如果控制不好病毒接觸者,重現責任一些高危接觸者可能搭乘飛機飛到某地。呼喚”
戈馬市位于剛果(金)東部,人口超過100萬,靠近盧旺達和烏干達,是擁有碼頭和機場的交通樞紐。
自1976年人類首次發現埃博拉病毒以來,剛果(金)已經歷了11次埃博拉疫情的侵襲,疫情發生次數遠遠高于其他發生過埃博拉疫情的國家;其中,本次疫情更是發生在上一輪疫情被宣布結束的僅僅一周之后。
埃博拉疫情之所以在剛果(金)反復卷土重來,固然是由于當下醫學界對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與防治措施仍不完善,但同時也與剛果(金)的自然與社會條件密切相關。
剛果(金)大片國土被熱帶雨林覆蓋,雨林里常見的果蝠被認為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宿主。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當地居民會因為接觸到被感染動物的糞便或沾有被感染動物糞便等的水果而被感染,這是剛果(金)屢屢出現埃博拉疫情的主要原因。
此外,當地民眾有捕食野生動物的習慣,并有親吻、觸摸死去親人的葬俗,這些都給埃博拉病毒傳播提供了機會。
疫區的安全局勢動蕩也極大影響了疫情防治工作的開展。
有數據顯示,今年已發生近200起針對醫護設施及人員的襲擊,迫使醫務人員暫停或推遲疫苗接種和治療。
當地部分地區的民眾對相關醫療措施接受度不高也是一大挑戰。他們不希望自己的親人被送往治療中心進行治療,甚至有人認為疫苗才是導致疾病的源頭。
病毒號稱“生命黑板擦”
不久前,一部名為《血疫》的6集迷你劇熱映,該劇改編自1995年的的同名暢銷書。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人類與埃博拉病毒抗爭的過程。
1976年,埃博拉病毒被發現,它得名于病毒的最初爆發地——非洲中西部的埃博拉河。
當時,全世界的醫護人員和醫療專家還對這種致命的病毒一無所知。
由于沒有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大量感染者在發病數日后,全身各處孔竅流血,痛苦死去;而缺乏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也隨之成為最早的一批犧牲者。
急劇發展的疫情讓全世界的病毒學家警覺起來。
當年9月,一個裝有病例血樣的保溫瓶被寄到工作在比利時的病毒學家彼得·皮奧手中,經過觀察分析,他確認這是一種此前未被發現的病毒。
彼得·皮奧和他的團隊隨后趕赴疫區,在當地展開他們的流行病學調查,以確定感染者和具體發病時間。
不久,他們就查到了這個尚未定名的病毒的傳播途徑——這種病毒會在人和人之間借助體液傳播。
通過采取隔離等防護措施,埃博拉疫情的首次“亮相”被彼得·皮奧的醫療團隊成功終結。隨后,他將這種新的病毒以流經疫區的埃博拉河命名。
經過此后40多年的研究,人類對埃博拉病毒有了更多認識:
埃博拉病毒經由直接接觸已感染患者或動物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傳播,人一旦感染,最初會導致突發高燒、嚴重虛弱、肌肉疼痛和咽喉疼痛,接下來發展為嘔吐、腹瀉和內外出血,患者往往死于脫水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達50%至90%。
它被列為生物危害第四級的病毒,即一種對于人與動物危害最高的,尚未發現任何有效治療方法的病毒,號稱“生命黑板擦”。
“地球村”時代呼喚全球參與
在剛果(金)目前正在肆虐的本輪埃博拉疫情之前,最近一次引發世界范圍對于埃博拉病毒高度關注的疫情事件,是2014年席卷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馬里、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等非洲多國的西非埃博拉疫情。
2016年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所有已知的埃博拉病毒傳播鏈在西非地區全部終結。
據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共計吞噬超過1.13萬條生命,確診和可能感染病例超過2.85萬例。
雖然迄今為止埃博拉疫情只在非洲集中爆發,但這并不意味著世界其他地區就能免受其害。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期間,病毒就曾被搭乘飛機的感染者攜帶到了美國、西班牙等歐美國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院士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由于病原可以到處“亂跑”,一個國家或城市“獲得”一種新流行病原的距離可能就是一架飛機的飛行距離。
“地球村”時代,包括埃博拉疫情在內的傳染病防治是世界難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幾內亞出現, 8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情已構成國際衛生緊急事件。
此后,中、美、英、法、俄等國家相繼向疫情嚴重國家派遣醫療隊。中國幫助相關國家重點加強了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美國幫助疫情嚴重的國家建設了大型醫療培訓中心。
在抗擊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努力中,中國先后向疫區國家派出逾1200名中國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提供了15批次、價值1.02億元衛生物資和2600余萬元其他保障物資的人道主義援助。
此外,由中國團隊領銜的科技創新在應對埃博拉疫情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自主研發的埃博拉病毒診斷試劑用于西非實戰。
2017年10月19日,原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載體)”的新藥注冊申請。
與國外的液體劑型埃博拉疫苗相比,中國研發的凍干劑型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具備更為優良的穩定性,特別是在非洲等高溫地區進行運輸和使用時,具備更加突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