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眼科主任醫師周行濤。濤守
面對患者,護心匯最周行濤總是窗口輕言細語,傳遞溫暖和煦的健康力量。
圖為周行濤在為患者進行檢查。故事
今年暑假,美醫“近視小飛俠”科普志愿者服務隊為孩子們帶來原創兒童科普互動劇“為EYE瞳心·愛笑的周行眼睛”,以生動活潑的濤守表演形式傳遞護眼知識。
圖為周行濤在現場介紹護眼妙招。護心匯最
一望無際的窗口草原、郁郁蔥蔥的健康森林、漫山遍野的故事花海……這些美麗的風景都需要用眼睛才能看到。眼睛是美醫我們觀察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
在眼科領域,周行有這樣一位醫生,聚焦近視防治30多年來,幫助數以萬計的近視患者成功脫鏡,被不少患者視為“光明使者”,他就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周行濤。今年中國醫師節前夕,周行濤入選2022年“最美醫生”。
“有了光,就有一切”
周行濤1983年開始學醫,但學眼科算是“半路出家”。
30多年前,周行濤從衛校畢業后在浙江寧波鎮海做醫生。醫院雖小,但安寧溫馨,大家滿懷熱情地為了救治患者而共同努力,這讓周行濤很有成就感。工作一段時間后,周行濤的天資和勤奮被老師們看在眼里,大家鼓勵他“可以再往前走”。于是,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993年,周行濤考上青島醫學院眼科研究生,走上了系統規范的眼科學習之路。
20多年過去,周行濤從碩士讀到博士,又從博士成長為教授。“不管到哪里,我都要做個好醫生。”周行濤說,自己始終是一名“追光者”,“從醫生的角度看,無論看起來多么糟糕的眼睛,有了光,就有一切。退一步而言,無論眼睛的光有多微弱,無論傷口有多張牙舞爪,在全力救治之后,總會不一樣。”
讓患者眼里有光、愿人人看清美好世界,是周行濤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從醫以來,在近視矯正臨床與科研工作方面,周行濤連續創造了多項“第一”:在全國最早開展全飛秒激光等臨床與基礎研究,最早開展超高度近視人工晶體植入術(ICL V4C)并牽頭建立技術規范與專家共識;在國際率先開拓全飛秒連續撕鏡(SMILE-CCL)技術及透鏡移植研究,首創圓錐角膜表面鏡、層間鏡聯合角膜交聯技術……截至目前,周行濤帶領團隊已完成全飛秒激光手術超17萬臺,近視ICL手術4萬多臺,加上其他類型的手術,團隊手術量居世界前列。
“全飛秒手術就是飛秒激光小切口透鏡取出術(SMILE),在角膜激光手術中,已成為主流術式。”周行濤介紹,飛秒是標衡時間長短的一種計量單位,1飛秒等于1秒的一千萬億分之一;飛秒激光是短脈沖的激光,瞬間爆發力強、精度高,可以作為一把精密的手術刀用于治療近視,“從原理上來說,全飛秒手術就是利用飛秒激光精細切割的物理學特性,讓角膜的屈光率得到改善,從而精準地成像在視網膜上。”
為了讓近視矯正技術造福更多近視人群,多年來,這位專家“手把手”帶教出國內外500多位眼科醫生。為推進近視激光矯正技術在中國規范開展,他奔波籌備,最早建立屈光手術全國培訓中心和可持續的“近視防治與激光矯正”教育項目,使其所在醫院視光學中心成為亞太ICL手術培訓基地,并成立了全球亞太國際全飛秒SMILE培訓中心。
建設“透鏡庫”,留下“光明的種子”
持續不斷創新的背后有哪些訣竅?
“我一直希望做一名好醫生,給患者最好的治療,所以一直用心思考,哪里還能再改進一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能讓更多近視患者擁有光明的未來。”周行濤坦言,持續開拓的動力,某種程度上是患者給的。
正是守著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的初心,周行濤對患者面臨的實際問題持續鉆研。他曾用22年跟蹤治療一個患有角膜遺傳疾病的家庭,力圖突破此類頑疾。
據介紹,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不良是眼科的頑癥,圓錐角膜往往導致不規則散光及高度近視,嚴重者會導致失明,需要角膜移植;角膜營養不良則是一種遺傳性原發性進行性角膜病變,發展到最后也需要角膜移植,而中國角膜材料嚴重匱乏,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長年累月在臨床的探索和思考讓周行濤有了新思路:“全飛秒手術取出來的‘廢棄物’——角膜組織透鏡,如果能將其‘變廢為寶’再利用,也許可以解決角膜材料匱乏的問題。”
從兔眼到猴眼,再拓展到人眼的自體透鏡移植、異體透鏡移植研究,周行濤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經過10余年不懈探索,終于證明了飛秒激光近視和遠視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可成功用于治療一部分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不良等眼科患者。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應用于臨床。
“全飛秒手術取出的角膜透鏡是不可再生的人體組織,本屬于人體的一部分,丟掉就沒有了。醫生要為患者多想一步,萬一今后用得著呢?也許有一天,保存下來的透鏡就會煥發新的生命力。”周行濤說,患者的角膜透鏡既可以自己日后使用(如用于其它角膜疾病的治療),也可以給血緣家人或捐贈給他人,用于遠視、老花眼等的矯正,“設想一位20歲的年輕人300度近視時來做全飛秒手術,如果保存了角膜組織透鏡,等到這位患者45歲的時候來診希望矯正老花眼,這時再把25年前保存的透鏡取出來,用準分子激光磨鑲,使修飾度數更精準接近目標屈光度,然后把‘雕琢’好的透鏡放回角膜層間,就可以‘完璧歸趙’了。”
去年1月,周行濤領銜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建立了一個“透鏡庫”。在遵循倫理規則的前提下,歷經一系列流程,原本廢棄的透鏡被保存在專用冰箱里。它們一個個靜靜地躺在那里,成為患者自身透鏡儲存的潛在遠期自體應用及公益捐獻的寶庫,也成為其他角膜疾病患者重見光明的種子。同一時期,周行濤發起成立“中國角膜透鏡再生轉化聯盟”,希望匯聚更多力量造福更多患者。
“最好的眼藥水是健康科普,關鍵在‘防’”
早起跑步、看門診、開會、會診、手術……記者采訪這天,周行濤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原定的采訪時間幾度推遲。工作如此繁忙,多年來周行濤卻堅持抽出時間和精力帶領團隊定期開展科普,這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