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大學在校大學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后,這些蜜罐里泡大的生渴一代常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望下那么他們會對做飯這件事感興趣嗎?在日前南開大學舉行的大學食品衛生安全和烹飪技能知識免費培訓報名現場,來自全校各院系、生渴各年級的望下學生爭相報名。
南開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的大學本科生程遠看到培訓的海報后,立刻拉著同宿舍的生渴姐妹報了名。她說:“以前在家里從未做過飯,望下并不是大學不感興趣,只是生渴父母總是不讓插手,不是望下嫌我笨手笨腳,就是大學怕耽誤了學習時間。現在有學習做飯的生渴機會當然不能錯過,而且我馬上就要畢業了,望下掌握這樣一門手藝對我將來的生活也是有幫助的。”在報名的同學中,有這樣想法的不在少數。
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鐘林認為,大學生渴望下廚做飯體現了他們的一種求知和勞動欲望。在很多家庭,孩子們都被家長過度溺愛,從不做家務。對于從未嘗試過的做飯等家務活,孩子心存好奇,但卻得不到家長的支持。步入大學后,他們進入了相對獨立的生活狀態,遇到可以學習的機會自然熱情很高。
在報名的大學生中,也有一些較為幸運的學生能夠在家中學習到做菜的本領,他們由此培養起來的對烹飪的興趣,是促使他們報名參加培訓的原因。2004級經濟系的翁燕煒說:“平時在家就很喜歡做飯,還喜歡看一些菜譜和《大長今》等有關飲食文化的影視劇。上大學后因為在食堂吃飯,沒有機會自己動手做,想通過這次培訓再多掌握一些烹飪技巧,多學一些菜,同時也過一過做菜的癮。”
在培訓中,無論是關于科學飲食、營養配餐以及國內外飲食文化的講座,還是烹飪操作培訓,都吸引了許多大學生。此次講座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學生們與講座教師圍坐在一起,溝通交流,還可以用膳食中心提供的用具進行切工的練習。學生們為這一講座培訓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飲食與烹飪沙龍”。
當然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莫過于烹飪操作培訓了。在學生食堂的廚房中,大學生們懷著好奇的心情,在南開大學膳食服務中心培訓質檢部經理、特級廚師張景雙的指導下,一步步地學習怎樣洗菜、切菜、炒菜。由于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下廚做菜,顯得有些手忙腳亂。有的將土豆絲切得很粗,有的在炒菜時忘了放鹽。但他們仍然以百分百的熱情和認真的態度來完成菜品的烹制。最終,每位學生都親手做出了清炒土豆絲和紅燒豆腐兩道菜。
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程遠顧不得擦去額頭的汗珠,臉上滿是喜悅與滿足。她邊吃邊說:“從不知道土豆絲這么好吃,自己做的味道就是不一樣。回家我要給老爸老媽露一手。”翁燕煒則說:“這兩個菜恰好是我以前沒有學過的,做起來感覺很新鮮。”
參加此次烹飪與飲食知識培訓的學生都紛紛表示自己收獲很大,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如果能夠開一門烹飪課就更好了。
南開大學后勤管理處處長曲日光說:“舉辦此次培訓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懂得科學飲食方法,并通過學習一些菜肴的烹飪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今后還會陸續開展此類培訓或課程,使大學生在學校中不僅能學到知識,也能掌握一門生活技能。”
針對當代大學生對做飯等家務所產生的日趨濃厚的興趣,陳鐘林認為,大學生在家中不愁吃穿,但卻無法獲得品嘗自己勞動果實的樂趣,造成心理上的一種遺憾感;再加上受一些流行的關于飲食、烹飪等方面的影視劇、書籍影響,對做菜等更是有一種向往。做飯本是大學生應該必備的生活技能,但他們的興趣與學習的需要卻只能在學校的培訓活動中得到滿足,這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不僅應停留在科學知識上,還應教會他們生活的能力。對于大學來說,通過類似的培訓活動為學生及時補上生活技能這一課也十分必要。
來源:北方網 記者劉雁軍 通訊員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