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11日,第屆第七屆中國國際絲綢會議在我校獨墅湖校區炳麟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本屆大會由中國絲綢協會主辦,國際我校承辦,絲綢會議的校舉行主題是“傳承與創新——現代絲綢之路”。共有來自英國、第屆美國、中國韓國、國際日本、絲綢新加坡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校舉行2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
開幕式于9月10日上午隆重舉行,第屆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弋輝,中國日本信州大學纖維學部部長濱田州博,國際美國塔夫斯大學生物系系主任David L Kaplan,絲綢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材料學院院長Paul Hogg,校舉行世界紡織學會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陶肖明,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向陽,韓國國立全北大學人類生態學研究院院長金容淑,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柯惠琪,中國蠶學會理事長魯成,日本絲綢學會常務委員森川英明,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高美真應邀出席會議,校黨委書記王卓君、副校長熊思東以及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開幕式由熊思東副校長主持。

王卓君代表學校向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他指出,蘇州大學擁有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從養蠶、制絲、織造、印染、服裝設計到時裝表演的完整絲綢產業鏈學科群,擁有全國紡織絲綢行業唯一、江蘇省第一家國家工程實驗室——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近年來,學校積極依托地域、學科、人才和平臺優勢,在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服務地方相關產業和國家絲綢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高度重視絲綢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本次會議以“傳承與創新——現代絲綢之路”為主題,匯聚國際絲綢行業專家、學者,行業協會領導和企業界精英,著力構建一個有效溝通與分享國家絲綢學最新發展成果的國際化合作平臺,積極尋求絲綢業在全球化時代的健康、可持續、和諧發展。

弋輝在講話中強調,面對人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面對世界經濟貿易格局的變化,絲綢業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蠶桑、絲綢新材料、染整等技術領域需要創新,在絲綢產品加工與性能、服裝面料等方面需要改進和突破,在貿易領域需要和諧。“中國國際絲綢會議”作為我國在世界絲綢界有較大影響力的理論論壇,已成功舉辦了六次,每次會議的召開都為各國業界同仁提供了交流探討的平臺,推動了中國和世界絲綢業的發展。相信第七屆中國國際絲綢會議,也將為弘揚中華絲綢文化,推動絲綢科技進步和發展,促進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絲綢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熊思東宣讀了國家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司、國家繭絲綢協調辦公室的賀信。

森川英明在致辭中指出,絲綢是對于人類有重大意義的材料。日本的蠶絲業和絲綢業現狀相當嚴峻,養蠶農戶、制絲工廠僅都已僅存不多,與蠶絲和絲綢科學相關的研究人員也在減少,日本的絲綢研究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我們應該致力于絲綢相關的研究開發,并用研究成果貢獻給社會。希望研究人員和企業界人士能互相交流和促進,在蘇州大學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國際絲綢會議期間構建一個專業網絡。

高美真在發言中指出,中國國際絲綢會議為傳承中國悠久的絲綢文化,創新絲綢未來發展之路,不斷發揮著歷史性作用。對于企業而言,中國國際絲綢會議的召開,為促進海內外企業間信息資源共享、技術提升、產品升級以及管理優化等方面,均具有長遠的戰略指導作用。

開幕式結束后,與會專家學者們在各分會場進行了專題演講與論文交流活動。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338篇,經專家評審后,有205篇被錄用。論文內容主要突出現代蠶桑技術與家蠶基因工程;紡織絲綢新材料;紡織絲綢新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紡織絲綢產品的染整加工新技術;紡織絲綢產品加工的新工藝與新設備;服裝面料、服裝設計與工程技術;紡織絲綢產品的營銷與管理及絲綢傳統文化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