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式由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組織編撰的發布《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2023年)》(下稱《藍皮書》)首次與社會公眾見面。這是國首我國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系統總結了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部生歷程、方法、態保成果和實踐案例,護紅提出了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線藍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皮書思路和建議。
記者從活動現場了解到,正式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創新。自然資源部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編制,會同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國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為全球生態保護與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資源、生態財富,也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文化財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本次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304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通過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完整保護起來,實現了對重要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珍稀瀕危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和整體性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資產和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
(責任編輯: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