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嶋浩店的店行科技日新月異,網路世界的郎書蓬勃發展加上物流產業的發達,使得現代人的逆襲生活變得便利也更加有效率。而網路書店的逛書產生使人們購書不再需要上街到實體書店去找、去買。為背除了方便,心理價格相較實體書店也比較便宜。與商業意義因此增加了現在各種實體書店的嶋浩店的店行競爭壓力,除此之外,郎書電子書的逆襲產生也凸顯實體書籍佔空間的侷限,為實體書店再帶來另外一股壓力。逛書
但是為背,這並不代表實體書店就此將走向陌路。心理主要的與商業意義關鍵,在於逛書店這一行為所帶來的嶋浩店的店行體驗有關,但是光說「體驗」實在有些模糊,究竟可以以怎樣的方式去思考「逛」這一件事呢?嶋浩一郎,本身為日本「書店大獎」的創辦人和博報堂的創意總監,除了自己有經營一家名為Book & Beer的獨立書店,也是一個有名的廣告人。在最近的一本新書——《書店的逆襲》中,就很仔細、深刻地分析了書店體驗具有那些魅力、特質,以及實體書店可以如何善用這些特質來賺取收入。
逛書店,和在網路上搜尋特定書籍進行購買,並不一樣。逛書店之所以是「逛」正是因為其本身沒有特定目的。甚至,人們逛書店並不一定是要買書。那麼,為什麼要「逛」呢?
看書就像旅行
「看書就像旅行」,這是作者最喜歡、最認同的逛書觀。儘管旅行有規劃好的目的地和天數。但人們之所以喜歡旅行,主要還是因為希望能在過程中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而「書店就是藉由擺設,讓顧客與書相遇。如何安排相遇的方式,每家書店都有不同的風格。」人們會想去逛書,其實就是想要和一本之前不知道自己會喜歡的書發生巧遇。
在此,嶋浩一郎提出一種「關聯式書架」的概念。他認為,書店不一定要依照文學、哲學、商業、歷史、自然科技等等的制式的學科範疇去陳列書籍。而是找出不同領域但內容、主題上可以有關聯的書籍擺在一起。例如:「在基督教書籍旁放置修道院釀製葡萄酒的書,這本書的旁邊則有乳酪書,以及與發酵有關的菌類人物漫畫」。或著,定期在一個專櫃擺設特定主題的書,例如時間。擺放在上面的書不一定只有物理、宇宙、時空理論的書籍,也可以是有一些劇情有使用時空理論或書寫光陰省思的小說、哲學、散文等等。另外可以加個巧思,把這些書籍中,名氣比較大,比較為人所知的書目放置在中央,在慢慢沿著旁邊擺放不常被人注目的書籍,有讓人慢慢熟悉、認識的效果。
書店是與世界接觸的地方
關聯式的陳列、擺設方式,和網路書店推薦類似或相同議題書籍的行銷手法不同。「不是單純地連結作者、主題,而是找到一個觀點,慢慢將書串起來,同時適度地『跳躍』。」這種跳躍實際上也是一種跨域,讓人可以明白特定議題的事物,在其他領域時可以有什麼影響與反思,或者,怎麼被不同的文字論述方式轉化,而產生深刻的體驗。同時,也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興趣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在腦海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意外找到可以和其他領域結合的方式。換言之,書店幫我們與其他不同類型的書籍間打開窗口。甚至,幫我們打開對世界的視野。
進而,嶋浩一郎認為經營書店的人需要兩種能力,分別為偶然力與連結力。
- 偶然力指的是「意外發現有趣或有價值的能力」
- 連結力則是:「將不同題材連起來的能力」
兩種能力合起來就會變成所謂的「觀點」。是將不同領域的資訊以不同平常的理解組合成一個具有洞見的視角的能力。作者認為這也是所謂的「企劃」,也就是:「能將很多人都知道的各種事物,做意想不到的組合。將別人想都沒想過、不同東西結合起來的能力」。而書店的觀點就是書店擺放、陳列、組織書籍的方式,並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刺激人們的好奇與慾望。除了可以讓人想買書,也可以讓人不時想來逛逛。
新的書店形式:特色書店
人們談到「文青」的時候,總是會伴隨坐在咖啡廳邊看書邊喝咖啡或茶的優雅形象。然而,為何所謂的「文青」一定是這樣呢?
要讓人想逛,除了書籍陳列、擺設上的設計,裝潢和服務的多樣化也可以作為一種特色。此種經營方式被嶋浩一郎稱作複合式商店。在他經營的Book & Beer書店裡,書店不只賣書,也賣啤酒給顧客坐在桌旁邊看書邊喝。此外,書店裡也有販賣傢俱,尤其是書櫃、書架為大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嶋浩一郎認為,顧客如果看到書店書櫃、書架實際使用的樣子,以及書架上擺設自己喜歡的書籍的樣子,就會增加書架商品對顧客的吸引力。最後,書店不時也會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例如脫口秀、議題座談、讀書討論會等等。或是特別一點的,像是邀約一些寫作者來和讀者進行「在書店跨年」的活動。藉此來吸引各種不同類型的顧客。
特色除了是特色,其實也是在尋找、建立看書和生活中其他行為、活動間的關聯,唯有如此,書店的體驗才是充實的,也會讓人想進去逛。此種經營方式也因此被稱作複合式商店的概念。
「知道」分成兩種
讀書常常是為了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就像我們會使用google搜尋自己需要的訊息。不過在此,嶋浩一郎要我們懸置有用/無用的認知。就他的觀點,書店不是只提供有用的書籍,書店的存在與體驗也是為了打破和擴展人們對特定事物有用/無用的認知。因為這個判斷會阻礙人們的好奇心。
「知道分成兩種,那就是『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與『自己不知道的事』」而書店所有的設計,就是要刺激走進來的人去好奇「自己不知道的事」。因為第一種「知道」,多半可以直接透過網路的途徑獲得,且比起書店,網路快速又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