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診鎖界高總的民營直播,信息量比較大,醫療營邏輯強,機構接下價值干貨多,拼的牌運非常值得學習。創造
從大家的和品提問來看,主要問題包括三個方面:
1、民營方向選擇問題。醫療營很多診所從業者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做什么項目,機構接下價值什么項目才有未來?這必然決定了選擇和轉型的拼的牌運迷茫性。
2、創造流量問題。和品如何引流,民營如何轉化,醫療營如何維護好客戶關系等等,機構接下價值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
3、打造特色專科問題。有了專科方向,但不清楚怎么做?
疫情+gj隊的擴張帶來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沖擊,疫情沖擊是進行時,我們診所天天都能感受到,而gj隊擴張沖擊是逐年增強,剛開始給人溫水煮青蛙溫暖舒適的感覺,然后來個沸騰baobi。
相比疫情沖擊,我覺得民營醫療機構更應該關注和分析國家隊擴張帶來的持續增強型的huimie性沖擊。
從市場角度來看,我的個人觀點是不存在基本醫療和消費醫療之區別的,只存在公立醫療機構干或者不干,什么時候干的問題,只要基本醫療吃不飽,那些被我們民營醫療機構認為是自己地盤的消費醫療項目,認為是公立醫院干不來或者不愿干、自己有優勢的地方,都是浮云。
舉個例子,公立三甲醫院內部設的國際VIP醫療,高端醫療,都不是和X家這種所謂高端能比的,本人以前做公立醫院體檢業務,愛XX賓、美XX健康一個城市幾百人的銷售團隊一年的業績量,還不如沒一個銷售人員的南X醫院,他們所謂的高端體檢,在三甲公立醫院的VIP體檢中心,那簡直就是小兒科,中山XX院的VIP體檢中心半天只做20人,體檢金額只要3000元即可,服務更是頂流,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罷了,當然也沒必要讓那么多人知道,因為不看體檢中心掙錢,但現在呢?
所以,我們不要被公立醫院一些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所謂的優質服務、舒適體驗、員工積極性,不是公立醫院沒有,只是你沒看到。
接下來,醫療市場的競爭,不是技術層面、方向層面、項目層面的競爭,也根本不是什么專科或者專病層面的競爭,而是團隊、品牌、效率、價值等方面的競爭,是產業鏈優勢的競爭。
好的團隊包括運營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這是競爭的基礎。
如何更好地打造品牌,是直接影響客戶認知和選擇的基礎,好的品牌才能占據客戶心智,才有溢價能力。
效率決定了機構的綜合成本能否達到更優,沒有效率就不可能創造出對應的高價值感。
價值,就是讓客戶感到物超所值,還備受尊重和呵護,體驗感滿滿。
產業鏈決定了機構護城河的深度和寬度,是綜合競爭能力和優勢的集中體現,沒有產業鏈優勢的民營醫療機構,早晚被具備產業鏈優勢的機構收購兼并或者碾壓。
選擇做那個項目,選擇往哪個方向發展都是簡單的事,關鍵是否有能力把自己所選的項目和方向支撐起來,一步一步做扎實,然后做大做強。
因為中國任何一個醫療項目,空間都足夠遼闊,需要求都是多元化多維度的,核心是你提供的價值是否有優勢。
民營醫療機構基本上已經過了紅利、混沌賺錢的時代,接下來,是存量血拼加內卷的時代,拼的是創造價值和品牌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