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的生態故事?這是新時代對外傳播需要認真思考并不斷探索的重大課題。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喜迎姓視福建技術師范學院陳春彥教授與團隊成員深入八閩大地的講好角綠水青山,親身體驗生態文明建設給當地人民群眾的中國生產、生活帶來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科學凝練出“碳福”新概念,故事正式出版科普著作《共享“碳福”:揭秘綠水青山里的碳福“福”文化》一書,以福建為例,喜迎姓視首次以普通老百姓視角,講好角集中向世界講述中國生態文明取得的中國成就。
首創“碳福”概念,生態是故事該書對生態文明科普的重要貢獻。
古今中外,碳福福是喜迎姓視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情感維系。何以得福?作者回顧歷史,講好角總結出“神力賜福”、“祖先蔭福”、“我的幸福我做主”、“德智謀福”、“奮斗造福”等不同時代祈福、積福、造福的特征,解釋“福”作為一個開放的概念,因時而變、隨物賦形。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每個時代都給福文化注入新內涵,生態文明必然也會賦予福文化生態之美、生態之樂、生態之福。此即“碳福”之本質內涵,也是該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生態之福。
“碳福”還有另外兩層含義,即福建省之“福”和福文化之“福”,它們構成“碳福”創意之源和鮮活注腳。其中,福建省早在2000年便開始為生態立省謀篇布局,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接續努力20余年,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第一;誕生了“中國碳票第一村”,“碳票”當嫁妝曾一時傳為美談;老百姓率先體驗了“碳票變鈔票”“賣空氣也能賺錢”等因碳而生的幸福感,成為“碳福”創意之源。作者走近漁民、護林員、艄公、茶農、巡河人、治沙人、喚鳥人、網格員、民宿主等普通群眾,記錄他們實踐“兩山”理念的故事,敘說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美好體驗,為“碳福”提供最鮮活的注腳。
作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社科普及讀物,首創“碳福”概念,抓住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及其科學普及的難點。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核心的“雙碳行動”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也是基層群眾的認知難點,“碳為何物”“如何達峰”“何以中和”等與“碳”相關的概念成為科普焦點,因此衍生出來的綠碳、藍碳、碳庫、碳匯等大量新名詞常令人一籌莫展。選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熱詞“碳”與福文化有機勾連,提出“碳福”概念,既新穎,引人關注,又能夠縮小“碳”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距離。特別是在福建,福文化深入人心,福符號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面,祝福、祈福、接福、納福、惜福、造福等各類與福相關的活動深受歡迎。當人們理解到“碳”并不可怕,“碳”也可以造福時,生態文明的科學普及活動變得更接地氣,更容易走進千家萬戶。畢竟,天下誰人不愛福!
取名“碳福”也是對福文化中普遍的諧音梗的巧用。“碳福”與“嘆服”相諧,借此表達對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者的一種敬佩和感恩,不失為講好中國生態故事的另一個亮點。畢竟,“碳福”和所有的幸福一樣,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提前謀福、奮斗造福。“碳票變鈔票”的背后正是幾代人對綠水青山的守護,需要艱苦付出與犧牲,同時也是面向未來“為全人類謀永福”的造福之舉,值得點贊!
該書是福建省社科普及出版資助項目成果,由全國百強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全書不僅概念新穎,視角獨特,而且設計時尚,圖文并茂,易于閱讀。創作團隊精心設計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碳碳”和“福福”,以他們結伴環游八閩大地為主線,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述了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開花結果的故事,專業創作的“碳碳”和“福福”漫游插圖,清新詼諧,體現了科普著作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特點。
“碳福”概念孕育于福建,但作為一個開放的概念,同樣能夠承載不同區域實踐“兩山”理念的獲得感到幸福感。以共享“碳福”為主題,向世界講述中國生態文明成就,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基于分享幸福的情感認同,愿意聽、聽得懂、記得住“碳福”及其背后的故事。
(作者:蔣安全 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環球時報社董事、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