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慶市經信系統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施策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穩增務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慶綜合以增量調結構,施策以創新促升級,穩增工業和信息化工作穩中有進、重慶綜合穩中向好,施策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穩增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郭堅在1月9日召開的重慶綜合2017年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表示, 2017年主要工作目標是施策: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規模工業利潤增長12%%,穩增工業投資增長10%%,重慶綜合規模工業企業R&D支出增長20%%,施策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15%%,穩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0%%,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4%%、5%%。
攻堅克難 工業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記者從重慶市經信委獲悉,2016年,重慶市工業增速位居全國前列,預計全市工業總產值2.6萬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4萬億元,增長10.1%%;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3%%,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以上。全市完成工業投資5600億元,增長12%%,高于全國8個百分點以上。實現規模工業利潤1600億元,增長12%%,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主營業務利潤率6.4%%,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1124億元,占全市工業投資20%%;產值2700億元,增長50%%。此外,重慶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去產能降成本成效顯著,互聯網經濟高地快速崛起,對外開放穩步推進,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在全球筆電、平板等3C產品及全國汽車、智能手機消費趨于飽和的大背景下,汽車、電子產業對重慶市工業增長的“高貢獻”難以為繼,同時還存在著部分企業負債率偏高、新興產業體量較小、外部需求疲軟、招商引資難度加大、創新短板突出等問題。面對困難和挑戰,郭堅表示,2017年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既有挑戰也有機遇,但機遇大于挑戰。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高水平推進,自貿區成功獲批,市內外環境利好。重慶市工業發展基本面好于全國,增長速度、經濟效益、投資增速等主要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基礎較好。
記者了解到,2017年重慶工業和信息化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中國制造2025》和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為指引,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化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著力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工業和信息化平穩健康發展,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真抓實干 重點抓好八項工作
為實現2017年工作目標,重慶市經信系統將認真謀劃,統籌兼顧,狠抓落實。重點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第一,著力抓好工業穩增長。把穩增長作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務,突出重點,綜合施策,確保全年工業經濟平穩運行。一是抓重點行業。汽車行業力爭產值增長10%%。電子行業重點擴大產品數量,全行業產值增長14%%。二是抓重點企業。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一方面抓好100戶重點企業和100戶成長型企業的服務和調度;另一方面深入開展“千企止滑促增”專項行動。三是抓重點項目。健全重大項目按月調度機制,助推項目早投產、早達產,加快產能釋放。四是抓產品出口。五是抓運行調度。
第二,強力推進創新發展。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細化研發活動、研發機構、新產品開發等工作舉措,確保創新取得實效。啟動實施企業研發投入倍增計劃。力爭全年培育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企業500家以上,規模工業企業R&D支出超過280億元。啟動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全年新培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0家以上、市級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5家以上。啟動實施新產品開發倍增計劃。圍繞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新產品示范項目,在研、上市新產品1000項以上。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建設2~3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強化質量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強化質量體系建設,實現產業鏈質量同步提升。
第三,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增加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引領作用,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壯大產業規模。集成電路產業要以完善產業鏈為重點,策劃引進一批IC設計、制造和封裝項目,加快AOS芯片等項目建設。新型顯示產業要推進產業上下游同步發展。物聯網產業要抓好傳感器、智能可穿戴項目引進培育,加速構建硬件制造、軟件和系統集成、運營服務一體化發展生態體系。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要爭取利勃海爾機床等項目盡快落地,補齊減速器、伺服電機、數控系統等短板。
第四,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持以技術改造、工業強基、綠色發展等為重點,推動傳統產業高新化、高質化、高端化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效。著力推動技術改造,出臺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專項政策舉措。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逐步形成技術起點高、與工業發展相協調的工業基礎體系。著力推動綠色制造,推廣一批清潔生產先進工藝、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實施一批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軍民融合機制,構建“平臺+項目”產業發展體系。深入推進去產能。嚴格落實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方案,嚴禁新增產能。
第五,深入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聚焦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環節,推動工業企業內部智能化、外部網聯化,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制造業創業創新服務體系。打造3~5個公共服務平臺,推進20~30個典型試點示范項目。二是構建制造業發展新型基礎。重點推進“重慶工業云”服務平臺建設,制定實施重慶工業大數據發展路線圖。三是加強企業智能化改造。實施智能制造專項行動,每個行業實施3~5個典型試點示范項目。四是構建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重點聚焦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等發展方向,以8~10個典型應用示范項目為載體,提高專業服務在產品價值中的比重。五是強化工業信息安全管理。
第六,扎實推進互聯網經濟高地建設。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重大機遇,加速其在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應用,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大力發展分享經濟,進一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大數據應用。
第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按照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功能集成的思路,引進一批戰略意義大、產業帶動性強的項目,力爭全年引進重點工業項目1000個,到位資金800億元以上。要明確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強化項目儲備,組建招商團隊,加快中外合作產業園建設。
第八,努力營造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良好環境。堅持問題導向、清單管理、結果倒逼,高效務實服務企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持續降低企業成本,加速通道建設,加快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責任編輯:吳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