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科學期刊《自然通訊》最新刊登的消費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有400萬人因空氣微粒污染早死,轉嫁當中超過50%的空氣早死個案,是污染因為發達國家燃燒化石燃料和有關國家民眾的消費習慣所致。以美國為例,發達與當地消費習慣相關的年害碳排放足跡所造成的早死個案中,有62%是死萬發生在海外地區,包括中國、消費印度和俄羅斯。轉嫁研究顯示發達與發展中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空氣環境不平等,研究人員認為,污染發達國家不應再只專注於本地減排,發達更應該關注本身消費模式對外國環境的年害影響,從全球性角度思考如何改變消費模式。死萬
空氣的消費微粒污染物來自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雖然不同於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暖化,但人體吸入後會影響健康,其中PM2.5懸浮粒子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心臟病和肺癌等。研究發現在每年死於微粒污染的400萬人中,有200萬人的死亡與送往全球20個最大經濟體的商品有關聯,分析數據指出,該20個國家每28人一生的消費,便導致1人因微粒污染過早死亡。

中俄印度墨西哥受害
研究通過評估各國民眾的消費模式,根據商品的供應鏈和最終消費地點分析排放量,以計算各國的碳足跡。以一件在美國出售的衣服為例,原料所用的棉花可能在印度生產,其後運至中國製造商品,生產過程所使用的電力可能源於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這些碳足跡雖然遍布多國,但由於最終都是為美國消費者服務,因此都應該計入美國。
專家促氣候峰會討論
領導研究的日本國立研究所研究員南齋規介表示,根據商品的生產路線,此過程產生的PM2.5懸浮粒子導致的死亡個案,應歸因於消費者。研究發現,在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中,其中11個導致逾50%在其他國家的過早死亡個案。其中美國約62%與其消費者碳足跡相關的死亡個案發生在國外,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墨西哥等國;加拿大則有85%的碳足跡早死個案發生在國外;沙特更高達98%。
南齋規介指出,雖然部分國家近年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PM2.5懸浮粒子帶來的健康危機未有太大改變。南齋規介表示,除了減排目標外,各國應在氣候變化大會中探討碳足跡中和問題,這可有助同時改善氣候和人類健康,若富國能商討此事和展開合作,可更有效緩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