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站在2023年的穩向望尾巴上,回看中國外貿,好勢雖有波瀾,商務但總體仍保持平穩。部最變明
海關數據顯示,新定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實現37.96萬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持平。
“今年以來,中國外貿頂住壓力,克服外需下滑、價格下行和去年高基數影響,展現了較強韌性。商務、海關等部門和重點省市監測顯示,年底外貿運行基本延續了四季度以來的態勢,我們有信心保持全年外貿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的總體穩定,較好完成促穩提質的年度目標任務。”在12月28日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
“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積極因素在增加,我們預計,2024年以美元計算我國出口增速將由負轉正,外需對經濟增長也將轉為正向拉動。伴隨國內經濟運行向常態化回歸,進口也有望恢復正增長。”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展望2024年,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出臺更多利好政策,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為我國外貿保駕護航。
繼續保持回穩向好勢頭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艱難復蘇的進程中,全球貿易回暖速度緩慢,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7.5%,2024年仍然“高度不確定且總體悲觀”。地緣政治影響外溢、貿易保護限制增多等不利影響仍在持續。
不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對外開放的紅利將繼續顯現,外貿新產品、新業態的潛力將持續釋放。何亞東表示,我們有信心,在各項穩經濟、穩外貿政策“組合拳”支持下,在廣大外貿企業共同努力下,中國外貿將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的勢頭。
李興乾表示,當前,一些回穩向好的積極因素仍在不斷集聚。比如,消費電子行業明顯復蘇,行業預測消費電子及半導體產業正在走出下行周期,近幾個月手機、家電等消費電子產品出口回升勢頭明顯。同時,新產品和新業態潛力充足。“新三樣”、儲能產品等引領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產品契合全球能源發展需要,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此外,對外開放紅利持續顯現,多雙邊經貿合作將迎來更加便利的發展條件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的來看,外貿擁有持久不息的創新能力和穩定高效、充滿韌性的產品供應鏈,將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的發展勢頭。”李興乾表示。
按照計劃,2024年,商務部將出臺新政策,一方面,會同各地方各部門持續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穩外貿政策;同時,針對新形勢新任務,研究儲備新的政策措施,適時推動出臺,做好宣傳解讀。
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跨境電商出口,推動擴大綜合保稅區保稅維修產品目錄范圍,再支持一批區外保稅維修、再制造項目試點落地。拓展中間品貿易,深化國際供應鏈合作。
同時積極擴大進口,提升進口貿易便利化水平,做好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培育工作,激發更多進口潛力。擴大技術裝備和原材料進口,促進進口與產業深度融合、高效聯動。增加優質農產品、消費品進口供給。
不過,王青也對本報記者表示,2024年我國外貿面臨的挑戰方面,主要是全球經濟增長會進一步減速,背后是美歐貨幣政策收緊的滯后影響逐步顯現。這意味著明年全球貿易增幅將有限,我國出口再現此前兩位數高增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著力提振內需,加速構建以內部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將是明年穩定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發力點。
中國市場對外資的“磁吸力”將會更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境外一些機構熱衷炒作“中國吸引外資下降”等話題,渲染悲觀情緒,并以此唱衰中國經濟。關于外資規模波動的問題,商務部此前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對外資規模的波動,也要多角度來看待。
從縱向看,我國引資規模仍處于歷史高位。2019年至2021年我國吸收外資連續三年刷新歷史紀錄,2022年1—11月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到1.16萬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在上年高基數的情況下,今年1—11月吸引外資出現波動,是正常的。同時,1.04萬億元的引資規模仍處于歷史高位。
從橫向看,近年來全球跨國投資低迷,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規模同比下降12.4%,2023年將繼續萎縮。今年以來,跨國公司紛紛來華考察洽談,表現出對投資中國極大興趣。今年1—1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萬家,同比增長36.2%,也印證了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勢頭。
事實上,自2022年3月開始加息周期后,美聯儲至今共進行了11次加息,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大幅提升至5.25%至5.50%。這意味著FDI的超額回報率大幅下降,也降低了企業的風險偏好和海外投資的積極性。根據UNCTAD今年7月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23》,發達經濟體2022年接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37%,降至3780億美元。2022年,由于美國和歐洲的高通脹和需求疲軟,流入印度的FDI也出現了十年來的首次下滑,降低了16%。
不過,從結構看,隨著跨國公司調整投資布局,我國吸引外資的結構在持續優化。今年1—11月,高技術產業引資規模達到3866.5億元,占全國吸引外資比重為37.2%,比2022年全年水平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27.6%和5.5%,研發與設計服務領域外資增長9.1%。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要依法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切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破除外資準入不準營等玻璃門、卷簾門,杜絕在政策執行中變相歧視。
“總的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將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隨著已出臺外資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中國市場對外資的‘磁吸力’將會更強。”何亞東表示。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