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寶寶標稻重金屬汙染:「砷」與「鎘」
砷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地殼中的自然元素,人體可能會透過食物、米餅米含水或是鎘超空氣將砷攝取進體內(註1)。
根據社團法人臺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Taiwan, ILSI Taiwan)2017年的有無專欄顯示:「砷的型態可分為有機砷和無機砷兩大類,有機砷通常存在於海產類的機砷食物中居多,對人體的淺談毒性較低;而無機砷的毒性高於有機砷,長期攝取過量的農地無機砷,會累積在人體的中的重金屬汙肝、腎及膽等器官中,寶寶標稻引起慢性砷中毒。米餅米含」(註2)
同時,鎘超國際癌癥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也已將無機砷列為1級致癌物(確定為人類致癌因子)。有無
無獨有偶,機砷2020年12月14日消基會召開記者會,淺談指出在雙北市隨機購買的農地20件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中,有4件驗出重金屬鎘含量超過衛生福利部訂定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的限量0.04ppm。
砷如何污染地下水與土壤、稻米中的無機砷?而為什麼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中會驗出重金屬鎘?是否起因於農地污染?對此專家說明如下。
李達源(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特聘教授兼生農院副院長)
2020年01月02日
1950年代,臺灣曾發生過「烏腳病」的砷污染事件。當時,烏腳病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烏腳病發生原因可能是因當地飲用的深井水(地下水)中,含砷過量而引起慢性砷中毒。因地質特性的因素,臺灣濁水溪沖積扇、嘉南平原、屏東平原,以及蘭陽平原的地下水砷濃度偏高。
除了直接飲用砷含量高的地下水,可能造成人體健康之危害外,受到砷污染的地下水也可能滲透進入土壤,或是因灌溉而被累積於土壤中。又地表之火山口或地熱溫泉水,也造成關渡平原土壤中砷濃度偏高。
由於水稻需在浸水土壤中栽培,砷的溶出性會較旱田土壤高,因此和其他作物相比,水稻更容易吸收、累積砷。故以稻米為主要飲食型態的臺灣民眾,可能會經由食用砷污染土壤生產之稻米,攝取砷進入人體而有砷暴露的風險。
稻米中所含的砷包括無機砷和有機砷,無機砷之毒性高於有機砷。我國衛生福利部參照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之建議,訂定食米中無機砷含量之衛生標準值為每公斤白米中砷含量為200微克(0.2 ppm)、糙米為350微克(0.35 ppm),並自民國108年1月1日起施行。
稻米中無機砷的含量,會受到土壤中砷的濃度和栽培土壤的環境條件(例如:水分含量、磷酸根和矽酸根濃度等)所影響,也會因栽種水稻的品種不同而異。因而我們如何研擬出透過適當的土壤管理(例如:排水、施用磷肥或矽肥等)和選擇栽種水稻品種的方法,來降低稻米中無機砷之濃度是當務之急。
環保署已透過調查,掌握了我國地下水和土壤砷污染之潛勢區,我們應加強這些潛勢區中生產稻米之砷(無機砷)含量的監測和調查,並建立一套栽培水稻之土壤管理和品種選擇的輔導制度,來降低我國民眾因攝食稻米而遭受砷危害健康之風險。
張尊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2020年02月18日
砷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自然元素,地殼中含量豐富度排名第20名。而我們生活中也充滿砷的應用及其製品,包括藥品、動物飼料、農藥及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等。
砷被國際癌癥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意表「確定為人體致癌物」,暴露到砷可能導致噁心嘔吐、白血球和紅血球的生產降低、心律異常、血管受損和多種類型的癌癥。
砷包括有機砷和無機砷,有機砷毒性低,易被人體代謝排出,常見於魚類、貝類等海產;無機砷中三價砷化物及五價砷化物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砷物種,其中三價砷的毒性比五價砷大60倍。
我國食藥署已公告《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將以前散落在《罐頭食品類衛生標準》、《冰類衛生標準》中的重金屬、真菌毒素及其它污染物質等限量標準整合。其中在無機砷部分,糙米、胚芽米限量標準為0.35ppm(百萬分之一濃度),白米0.2ppm,嬰幼兒食品的原料米0.1ppm,藻類1 ppm,魚、貝、甲殼類等水產動物則為0.5 ppm。
砷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係經由食物、飲水、呼吸及皮膚接觸。民國60年代,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發生烏腳病,即是因長期飲用的地下水中砷含量過高所導致。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環保署因砷危害的嚴重性,將飲用水水質標準設定為0.01 mg/L,臺灣亦同。
目前,臺灣農地砷含量較高的有兩處,北投關渡平原有百餘公頃農地,砷的濃度超過國家土壤污染的管制標準60ppm,肇因於長期引灌水源中含溫泉所致,所幸其上生產之稻米尚符合國家標準;嘉南地區亦有極少數因灌溉造成土壤砷含量偏高之農地。
農糧署每年都針對全臺可疑地區定期採樣追蹤,偶有發現糙米超標即列管銷毀,同時也發現糙米與土壤砷含量高低無必然關聯。研究發現灌溉管理如增加湛水期間,(註3)則可大幅降低稻米中砷的含量。

張尊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2020年12月15日
衛福部訂定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食品中重金屬鎘之限量,米的標準是0.4ppm,而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的標準為0.04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