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變越沖動,兒童病動不動就跟室友發生沖突,警惕僅上課心不在焉,多動越來越無法集中注意力……飽受同學關系和學業雙重折磨的兒童病準研究生章帆(化名)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想紓解自己的警惕僅情緒障礙。
摘要:
越變越沖動,多動動不動就跟室友發生沖突,兒童病上課心不在焉,警惕僅越來越無法集中注意力……飽受同學關系和學業雙重折磨的多動準研究生章帆(化名)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想紓解自己的兒童病情緒障礙,但專家診斷為 “多動癥”,警惕僅一種常被人們認為小孩子才會得的多動病。
“我們在臨床上都接診過成人多動癥患者,兒童病而真正意識到需要來求醫的警惕僅只是極少數。”武漢多位專家昨天表示,多動小時候有多動癥沒有接受干預,雖然隨著年齡增長自控力會增強,但和同齡人比起來,還是有不少痕跡存在,嚴重者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大學生愛“走神”是多動癥作怪
22歲的章帆是武昌一所優秀大學的大四學生,已被學校確定保研。在父母眼中,從小到大他都是個乖寶寶,學習也很努力。可上大學后,章帆發現自己的急躁脾氣變得越來越難控制,特別是今年開學以來,像個“炮仗”一點就著,經常為點小事跟同學爭吵。讓他感到害怕的是,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上課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越來越吃力。
上周四他找到武漢市心理醫院,兒童康復部主任湯珺接診了這個“超齡兒童”。章帆告訴她,自己打小上課就愛“走神”,從小到大都學得很辛苦,現在的成績是比同學多付出二三倍的努力才換來的。
經過嚴格的量表測評,章帆被診斷為“多動癥”。湯珺告訴他,這是由于小時候的多動癥沒有及時治療,延續到成人期。章帆小時候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學習吃力,正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癥的“信號”。
多動癥不僅是“兒童病”
湯珺介紹,多動癥又叫“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以往認為是個兒童病,在最新版的美國和國內指南中,已經把“兒童”兩個字去掉了。她指出,多動癥既可以表現為多動,也可以表現為注意力缺陷,還可以兩者同時都有。多動的孩子因為調皮和不遵守規則,很容易被老師和家長發現。而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只是表面上看著乖,但小動作不斷,因為沒有影響到旁人,經常被忽視了。
門診中經常有家長說,伢長大了情況就好多了。湯珺解釋,進入到成年后,他們更是在人前克制自己,但別人看不見的時候,還是會思想開小差,工作不專注易分心。遺憾地是,很少有成人多動癥主動到醫院來就診的,大家并不認為這些是問題。
帶伢看病
意外發現父母也是多動癥
記者曾在市心理醫院兒少病區碰到過一對父子,爸爸是同濟醫學院的教授,8歲的孩子在光谷一寄宿學校上學,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頻頻鬧課堂被老師勸轉學。經過詳細問診和量表測評,主任馬筠診斷孩子患有多動癥。深入交談后爸爸坦承,孩子的多動癥狀在妻子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馬筠坦言,門診觀察發現,多動癥確實有遺傳傾向。絕大多數成人多動癥是在帶孩子來看病時無意中發現的。
武漢市兒童醫院康復科主任林俊對此也表示認同。她告訴記者,門診中經常碰到帶孩子來看多動癥的父母,自己根本坐不住,手腳不停地動,跟醫生說不了幾句話注意力就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不少家里的老人總會說,“這伢跟他爸媽小時候一個樣。”
“低效工作狂”
是典型成人多動癥
成人多動癥的“多動”癥狀會減弱,但人際關系不好、沖動易怒、做事沒耐心、辦事效率不高等情緒特征會增強。“很多人都把這誤當做是情緒問題。”
湯珺指出,“低效工作狂”就是典型的成人多動癥。這些人經常陷入忙碌的“工作狂”狀態,但最后的成效卻微乎其微,根本癥結是注意力不專注。一些人頻頻跳槽、沖動消費、超速駕車、愛開“斗氣車”等,很可能都是多動癥在作祟。
湯珺介紹,多動癥如果不干預,自己是不會好的,還會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她解釋說,多動癥人群體內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不足,國際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臨床已經使用多年,療效肯定,僅極個別人出現了食欲不振等副反應。
林俊提醒說, 四年級是個分水嶺,如果發現孩子上課注意力仍不集中,做作業拖沓,成績明顯下滑,對學習提不起勁,經常說不想上學,就要警惕注意力缺陷型多動癥的可能,及時到醫院診斷,盡早干預治療。一般建議服藥一年以上。多動癥的發病率在3%-6%,平均下來一個班上至少有1-2個多動癥的孩子。
相關閱讀:
多動癥病因
多動癥癥狀
多動癥怎么辦
多動癥疾病診斷
多動癥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