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西龍州10月17日電 題:廣西壯族后山茶:一方天地養一方茶 非遺技藝香飄萬家
作者 黃華江 梁嚴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西一方天地養一方茶。壯族
在廣西崇左市龍州縣八角鄉龍邊村,后山山套著山,茶方茶非嶺連著嶺,天地蜿蜒盤旋的養方遺技藝香產業路猶如玉帶分布其間,漫山的飄萬八角林下,后山茶宛如一條條青綢綿延起伏,廣西呈現一派青山蒼茫、壯族綠水杳然、后山茶香幽趣的茶方茶非景象。
“后山茶是天地我們龍州本地的野生喬木茶種,基本上都是養方遺技藝香和八角樹混生在一起,加上當地的飄萬土壤和氣候環境,是廣西形成后山茶獨特香氣和風味的重要原因。”龍州壯族后山茶制作技藝第九代傳承人農成介紹,后山茶土語叫“扎楞牌”,官方以“后山茶”錄入志書。
“民國《龍州縣志》記載:后山茶,味香性剛,肥膩過分,飲之宜。《龍津縣志》載有:后山茶,味濃性兼消導,采取者于清明前,其葉尚小白,是為上品,出產以上降八角為多。”農成說。
農氏與后山茶的淵源歷史悠久。據介紹,農氏家族制茶于清代雍正年間,采摘野生古茶樹茶葉制成茶,藥茶同用,而后逐漸成為龍州各階層喜歡的飲品,被稱為“扎內”(土語:好茶)。
“后山茶的核心是自然。”農成喜茶、種茶、制茶,為了保護與發展后山茶,2008年以來,他遵循山中有樹、樹下有茶、茶中有鳥語蟲鳴的自然生態法則,將野生古茶樹加以馴化,種植于當地地標性品種香料八角的林地里,帶動村民發展后山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一茶生來千山養,百香甘自心火煉。”農成采用傳統加工方式和現代理念,完善后山茶制作工藝,形成“采摘一萎凋一揉捏一發酵一烘焙一成品”的獨特加工流程。
“發酵采用的是陶缸發酵,這是后山茶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使茶葉由綠向黃變紅的轉變,讓后山茶茶湯與香氣得到升華,茶湯醇厚,出現花香與糖香并存。”農成說,茶葉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歷代茶人積累的經驗傳承,結合季節、天氣變化,用眼觀、手捏、鼻聞,準確把控,制作出高品質的茶品。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在農成看來,人有天性茶亦然,遵從一方茶與天地人之道,淘煉精粹、自然,人茶其性相通,隨心而化,自得一方之天成。
日前,龍州壯族后山茶制作技藝已入選廣西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們將加大后山茶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讓更多人從這一脈馨香中感知后山茶的魅力,同時大力發展后山茶產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龍州縣八角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陳永笑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