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葡萄牙發現的化石中鑒定出了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頜龍翼龍屬和種。
大約 1.49 億年前(侏羅紀晚期),萄牙Lusognathus almadrava生活在現在的發現歐洲。
這種會飛的翼龍爬行動物屬于顎龍亞科,是新物翼龍科櫛龍科的一個小亞群。
“翼龍已知的古生全球分布和多樣性增強了它們作為一個群體的成功,因為它們在包括南極洲在內的物學所有大陸都有發現,但與其他翼龍相比,家葡它們相對稀疏的萄牙化石記錄和往往不完整的保存可能對進一步了解它們的古生物學構成挑戰。洛林哈博物館和新里斯本大學 GEOBIOTEC 的發現研究員Octavio Mateus 博士及其同事說道。
“因此,翼龍葡萄牙侏羅紀是新物脊椎動物化石非常豐富且分類多樣化的時期,尤其是古生蛇頸龍、魚龍、滄龍、恐龍、鱷魚和哺乳動物。”
“然而,盡管數量如此豐富,但到目前為止,從該礦床中發現的翼龍材料僅限于很少且往往是零碎的孤立骨骼和牙齒,這阻礙了任何可靠的分類學任務。”
“這可能是由于翼龍的身體骨骼脆弱,使得它們的遺骸特別容易受到威懾或破壞性石化因素的影響,例如尸體腐爛或后來的埋藏脅迫。”
Lusognathus almadrava的化石遺骸(不完整的喙部和相關的部分椎骨)于 2018 年 11 月在葡萄牙中西部 Lourinhã 市 Praia do Caniçal 的 Lourinhã 地層中發現。
這個新物種是已知最大的侏羅紀翼龍之一,是已知最大的侏羅紀頜龍翼龍,也是葡萄牙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物種。
古生物學家說:“傳統上,三疊紀和侏羅紀翼龍都是相對較小的動物,翼展限制在 1.6-1.8 m 左右或更小,而白堊紀翼龍則遠高于 3 m。”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侏羅紀翼龍的體型范圍此前被低估了(尤其是考慮到體型較大的一端)。”
“盡管估計尺寸較大,但葡萄牙侏羅紀翼龍在該時期尤其引人注目(即 2021 年描述的股骨化石翼展估計為 4 m),Lusognathus almadrava 在證實大型翼龍的證據方面也不例外。侏羅紀翼龍。”
“保存下來的Lusognathus almadrava喙部的最小總長度為 20.2 厘米,但可能會更大。”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用下顎龍的整體頭骨尺寸來縮放標本,計算得出的新物種的最小頭骨總長度將為 60.8 厘米,那么Lusognathus almadrava 的最小翼展將達到 3.6 m。”
據研究人員稱,Lusognathus almadrava生活在河流三角洲瀉湖環境中。
他們說:“葡萄牙侏羅紀如此巨大的翼龍的古生物學意義表明并強化了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其中有豐富的獵物,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魚類,正如盧索頜龍堅固的牙齒所表明的那樣。”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翼龍的體型在白堊紀末期一直在穩步增加,但與早期形式相比,Lusognathus almadrava提供了更多證據,證明到晚侏羅世末期,翼龍的體型已經大幅增加;這種增長可能是為了填補與其競爭對手鳥類不同的生態位的反應。”
該團隊的工作在線發表在《PeerJ》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