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5月27日下午,跨學科學一場涉及人類學、術沙歷史學、龍暨語言學、復旦遺傳學、大學進化生物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術跨學科學術沙龍在逸夫樓圓桌會議室舉行。這次沙龍主要圍繞生科院李輝教授主持的文化“中華民族遺傳譜系與文明起源”課題,展開跨學科對話交流。周閉該沙龍為2014復旦大學學術文化周畫上了圓滿的跨學科學句號。
與會的術沙專家學者有文博系陳淳教授、歷史系韓昇教授、龍暨中文系陶寰教授、復旦史地所周振鶴教授、大學李曉杰教授、學術物理系金曉峰教授。文化副校長金力、黨委副書記劉承功、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曄也應邀一并出席沙龍。現場還有相關院系的研究生、博士生參與。
李輝教授從遺傳譜系、歷史記載和考古證據三條主線,向與會者介紹了他的近期研究課題——“中華民族遺傳譜系與文明起源”,展示了古人類進化樹、現代人種演化的遺傳譜系、東亞九大語系人群的遺傳關系、中華文明起源與新石器時期人群遺傳結構、Y染色體譜系追蹤中國人群的始祖等內容。該課題現已完成大部分研究工作,形成體系較為完善的一系列項目,目前正在進一步梳理當中,期望對中華上古歷史有更明確的認識,走出疑古時代,走入信古時代。在場的專家對此非常感興趣,紛紛闡述各自觀點,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或值得關注的問題,如轉變部分研究觀點的表述方法、擴大樣本、區域性采樣操作等,李輝教授對其中一些問題進行了回應。專家們還對新石器時代三個中華始祖的存在、南北方方言變遷、東亞人種Y染色體相似度等進行了討論。討論中,金力副校長從遺傳學、進化學角度上給予了專業意見,特別對樣本的文化特征、時間、空間的三個維度進行了強調。劉承功書記建議該課題組加強與國家文物局的聯系,獲取更多研究資源。
李輝教授表示這次跨學科沙龍的討論會對于該課題的后續研究工作意義重大,會充分吸收專家學者建議和意見,更深入地梳理工作。
從2010年起,跨學科學術沙龍活動成為校慶文化周的傳統項目。4年來,跨學科學術沙龍立足前沿、推進學科交叉發展,已促成多項課題和研究成果的誕生。校慶109周年學術文化周期間,有多場高質量的跨學科專場學術報告會,如“霧霾籠罩下的中國與亞洲——環境安全及科技、政策的應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管理科學”、“歷史自然地理與邊疆史地”等,均取得了較好的反響。以跨學科沙龍為平臺,通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智力交匯,促使重大項目研究質量進一步提升,最終形成具有完備理論框架的高水平項目研究成果,這正是校慶文化周打造跨學科學術沙龍的目的所在。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