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歐 攝影 李楊)拿起相機、全村帶上紙筆,村民對自己家鄉的當拍生態資源進行梳理,并為災后重建提供來自基層社區的客詮反思和政策建議。這就是釋生三個月來都江堰大觀鎮茶坪村和彭市通濟鎮大坪村村民的一次嘗試。昨日,物多村民們參與制作的樣性鄉土手冊新鮮出爐,來自各界的全村專家學者成為第一批讀者。
昨日出現在川大的村民茶坪村村長劉明福自言“來到了成都省”,三個月前才接受中國-歐盟項目培訓的當拍他,現在已經言必稱“生物多樣性”。客詮“多樣性是釋生啥子?就是方方面面;生態呢?就是自然生長的狀態……”在他看來,“住山養山才能吃山。物多”
三個月前,樣性劉村長第一次拿起相機,全村帶領全村160多戶村民,開始調查村里的動植物的家底。鄉土手冊里附有村民端著相機在草叢里側躺著微距拍照的照片,劉村長笑說:“我也這樣干過,不過我更喜歡拍鳥。你看這張,兩只鳥兒談愛情,我的杰作!”據悉,上至74歲的吳洪宣大爺,下至12歲的劉杰小朋友,村民一共對兩百多種木本草本植物進行了圖片和文字的整理。
川大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亞感嘆:“什么是生物多樣性?我在上課時頭都講昏了,學生還是不懂,看到村民如此生動的詮釋,我真的很欣賞這樣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