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5日,研究炎癥國際免疫學頂級期刊Immunity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和南京大學現代生物研究院合作的揭示機制最新成果。孫倍成教授和林安寧教授領銜的促進研究團隊揭示了肝臟炎癥反應促進肝癌發生發展的新機制,為肝癌患者的肝癌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
肝癌是轉化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中國更是控新肝癌大國,以最常見的研究炎癥原發性肝癌類型——肝細胞癌(HCC)來說,全球近一半新發病例發生在中國。揭示機制
乙肝病毒感染、促進飲酒、肝癌致癌基因DNA損傷和肥胖等多種因素,轉化均能夠誘導炎性腫瘤微環境,控新促進肝癌的研究炎癥發生發展。在這項工作中,揭示機制研究團隊證明,促進肝細胞轉錄因子NF-κB活性異常,無論是缺失或增高,通過不同分子機理都會誘導炎性腫瘤微環境,從而促進肝癌的發生發展。
利用兩種不同的小鼠肝癌模型,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測序深度分析了肝癌微環境中肝癌細胞和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結果發現,小鼠肝細胞中轉錄因子Miz1缺失,產生了高表達NF-κB下游炎癥因子的特異性“炎性”肝細胞亞群,激活腫瘤浸潤巨噬細胞向促炎表型轉化,增強肝臟炎癥反應,促進肝癌的發生發展。
進一步機制研究發現,定位于肝細胞胞漿中的Miz1蛋白,受腫瘤壞死因子TNF誘導的蛋白水解調控,在肝癌進程中表達量下調,從而釋放出與Miz1結合的癌蛋白MTDH,增強了蛋白激酶IKK對MTDH的磷酸化,促進肝細胞中NF-κB的激活及其下游炎癥因子的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Miz1的這一機制并不依賴于其轉錄因子的功能。在相當一部分臨床肝癌患者中,Miz1在肝癌組織中低表達,伴隨著MTDH磷酸化的增強和分泌炎癥因子肝細胞的增加。同時,Miz1蛋白的表達也被證實與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復發率密切相關,是獨立的預后關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