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人適長得胖很不美,切胃而且常聽你們醫生說肥胖會增加患癌風險,減肥件我想減肥,手術聽說有一種“一了百了”的醫生減肥手段,用手術切掉部分胃。提醒這可行嗎?
胖是符合不是就不美不帥?這個其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條沒有一個絕對的人適標準,但肥胖對健康的切胃影響是肯定的,注意,減肥件這里說的手術肥胖,是醫生真正醫學標準上的肥胖,而不是提醒你覺得胖就是胖,比如有的符合人按醫學的標準并不胖或只是微胖,但她自己就是覺得胖,哭著鬧著要減肥,她追求的其實是瘦,這是另一個極端的“病態”。
話歸正題,肥胖確實會增加某些疾病的發病風險,肥胖超過一定的標準本身就是一種病。現如今,減肥成為一種風尚,但現實是,不少人純粹只是為了追求外觀“美”才去減肥。減肥本是好事,但要警惕不當減肥,比如,超適應癥濫用手術減肥,想著一勞永逸以手術切胃的方式減肥,顯然不可取。
你真的了解手術減肥嗎?手術減肥的利弊利差失,特別是風險、近期和遠期并發癥,你都充分知曉嗎?你真的到了必須通過手術減肥的程度嗎?你真的適合手術減肥嗎?……這一系列的問題,你如果都不清不楚,請不要急著上手術臺。
先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是減肥手術
其實就是用手術的方式把胃的容量減少,讓當事人吃得少,吃不了那么多,很容易就飽脹,或者食物的吸收也同時受影響,如此一來,自然就瘦下來了。目前主要的術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可調節胃束帶手術:給胃綁一根“橡皮筋”,調節控制胃的容量,這種方式不涉及直接的胃切除,有反悔的機會,胃有恢胃正常的可能。
二是胃旁路手術(胃繞道手術,胃轉流術):通過手術把胃和小腸都分成兩部分,食物繞過胃的大部分和小腸的大部分,這樣不僅限制了胃的容量,還限制了食物的吸收,這種方式同樣也不涉及直接切胃,同樣有反悔的機會,胃有恢復正常的可能,但被繞過的長期擱置不用的大分部胃和大部分小腸,時間久了,可能“廢”了,因此,盡管理論上可能恢復,但實際上很可能較難恢復原來的樣子。
三是袖狀胃切除術:直接切除胃的大部分,把胃縮成袖套一樣,沒有反悔的機會,切了就切了,永久不可復原,不可能恢復原來的樣子。
四是膽胰分流十二指腸開關術:綜合胃繞道旁路術和袖狀胃切除術,既對胃大部進行袖狀切除,又斷開胃和十二指腸的連接,讓袖狀殘胃與小腸下半部分連接,而被繞開的十二指腸和小腸上半部分則與結腸連接。同樣沒有反悔的機會,胃的大部分切了就切了,永久不可復原。
為幫助大家更好理解,在網上找到了這張示意圖,可供參考。
圖片來源網絡,僅用于科普,供參考
國內目前宣傳較多的是胃繞道旁路手術和袖狀胃切除術。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成熟,現在基本上極少有開腹做這類手術的,腹腔鏡就是在肚子上打幾個小洞就把手術做了,創傷小,恢復快,這就讓很多人更容易接受手術。但別忘了,所謂的創傷小,是相對的,而且主要是指手術操作本身,以及大家關注的皮膚疤痕小,但胃的創傷可一點都不小,大部分胃切了就是切了,沒有反悔機會,永久不可恢復,而且手術本身也可能各種近期和遠期風險并發病,比如,有的人術后會有惡心嘔吐,有的人可能會發生感染,腸梗阻,吻合口瘺等,有的人會有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或頑固性腹瀉等。既然是手術,也當然同樣存在死亡風險,國內已經有死亡病例報道。
另外,作為腫瘤科醫生,比較關注手術后殘胃可能增加癌變風險(殘胃癌)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之前由于抑制藥質子泵抑制劑的缺乏,因胃潰瘍穿孔進行胃手術的病例較多,其中不少人在一二十年后罹患殘胃癌,相關數據顯示,風險提高30%;近些年來因胃潰瘍做胃手術的病例減少,胃的手術主要因胃癌或食管下段癌,十年后殘胃癌風險也將增加,當然,這其中可能也涉及自身基因問題。但不管什么原因也不管什么手術方式切胃,術后殘胃癌風險增加,這是肯定的。
其實,很多人的所謂肥胖只是生活方式出了問題,不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即便你切了胃,也同樣不行,要知道,減肥手術后仍然要嚴格遵循醫囑調整飲食和作息,如果你做不到,就會前功盡棄,你的胃也等于是白切了。當然,由于你切胃了,可能會有更大的動力來改變生活方式作息和飲食習慣,但如果僅僅這樣,那這個代價也太大了。所以,想著以后可以不用調整生活方式作息和飲食習慣,想著一了百了,一勞永逸減肥,那真是大錯特錯。
減肥手術,并不是只要超重肥胖就可以做,它有嚴格的適應癥,僅用于經嚴格篩選的部分嚴重病態肥胖者和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用來治病的,需多學科討論,充分權衡利弊,綜合評估后才能實施。
什么人考慮或建議進行這類手術?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推薦標準,減肥手術適應癥:在嚴格遵循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或采用其他醫學治療手段,體質指數(BMI)依在40或之上;或BMI雖然在35-40之間,但有嚴重的肥胖相關并發癥(肥胖導致的心臟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等),而且年齡在18-65歲之間。對于可調節胃束帶術(不涉及切胃),美國FDA放寬了手術指征,BMI在30-34之間且有嚴重肥胖并發癥者,可考慮采用調節胃束帶術。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指南,部分2 型糖尿病治療的肥胖管理可考慮代謝手術,手術適應癥:BMI>40(亞裔美國人BMI超過37.5)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不管血糖水平和降糖藥物療效如何)以及BMI 35.0-39.9(亞裔美國人BMI 32.5-37.4)通過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建議代謝手術;BMI 30.0-34.9(亞裔美國人BMI 27.5-32.4)通過口服或藥物治療(包括胰島素)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可考慮代謝手術。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建議:BMI大于/等于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BMI 30-35且經優化藥物治療,血糖控制仍不滿意者,可將手術作為替代治療選擇,亞洲及其他高風險人群BMI切點可下調2.5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共同發布的《手術治療糖尿病專家共識》手術治療糖尿病的適應證如下:
1、BMI大于/等于35,不管有或無合并癥的2型糖尿病亞裔人群;
2、BMI在30-35且有2型糖尿病的亞裔人群中,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難以控制血糖或合并癥時,尤其具有心血管風險因素時;
3、BMI在28-29.9的亞裔人群中,如果合并2型糖尿病且有向心性肥胖(女性腰圍大于85厘米,男性超過90厘米)且至少額外的符合兩條代謝綜合征標準(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血壓);
4、BMI大于/等于40或BMI大于/等于35伴有嚴重合并癥且年齡≥15歲、骨骼發育成熟,按發育分級處于4或5級的青少年,在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可考慮可調節胃束帶術或胃腸Roux-en-Y分流術。
5、BMI在25-27.9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手術時應在患者知情且同意情況下,嚴格按研究方案進行。但這些手術的性質應被視為純粹只作為倫理委員會事先批準的實驗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應廣泛推廣。
6、年齡小于60歲或身體一般狀況較好,手術風險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
(注: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請當面咨詢內分泌代謝專科醫生)
小結:年齡小于60歲,體質指數(BMI)屬重度病態肥胖,有肥胖相關并發癥(肥胖導致的心臟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等),且通過飲食,生活方式,運動體育煅煉,藥物或其他醫療干預無法控制;經多學科討論(外科,內分泌代謝科,營養科等,應以內分泌代謝科會核心),綜合評估后,慎重篩選符合適應癥的病人進行這類手術。
警惕夸大宣傳,放寬手術適用范圍,萬不可盲目跟風稀里糊涂上了手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