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大公報記者體驗無人駕駛汽車出行。交通駕駛覺/大公報記者張寶峰攝
無人駕駛?不是無人科幻電影;免費出行?絕非天方夜譚。近日,上車大公報記者在北京切實體驗了一把無人駕駛免費的可安士,全程便捷又舒適,心睡有“鷹眼”全方位導航,交通駕駛覺避障快而準,無人上車可安心睡覺,上車遇到急剎車還會有提示,可安到達目的心睡地后,打開車門,交通駕駛覺瀟灑下車即可,無人這樣的上車美妙體驗讓記者一試難忘。連日來,可安眾多北京市民都享受到了充滿新奇特的心睡無人駕駛出租車。盡管暫時還只能在指定地點上下車,盡管駕駛位還需要一位“安全員”,但人們已經可以憧憬,更加自由暢行的無人駕駛將在不久的將來走進越來越多尋常百姓的生活。/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正在靠邊停車,您的目的地已到達,請您帶好隨身物品,準備下車。”伴隨車載智能屏上小度機器人溫柔的語音提示,大公報記者的無人駕駛體驗之旅也暫告段落。在這段大約4公里的行程中,便捷、舒適、貼心和滿滿的科技感是記者最大的感受。
北京經濟及開發區,Apollo Park,一個貌似平常工業廠區,西門口卻不時有一種外貌奇特的車輛進進出出。這些車頭頂都有一個“大帽子”,上面還布滿了朝向四面八方的“探視眼”。事實上,這里既是一處指定的無人駕駛上下車地點,也是無人駕駛的測試基地。眾多經過培訓的“安全員”每天跟無人駕駛車一道,從這里趕往各個指定的乘車點。
打燈轉向提速全自動
點擊手機上的百度地圖APP,在“出行——打車”界面,細心人會注意到多出了一個“自動駕駛”選項,繼續輕輕一點,大公報記者就進入了“Apollo GO共享無人車”界面,按照指引,記者選擇了一段長約4公里的行程。叫車后不到五分鐘,手機界面顯示“京D3670試正在趕來”。
在系統指定地點上車后,隨車的工作人員“安全員”首先提示記者繫好安全帶,并對記者進行測溫,出示健康寶自查結果。隨后,記者在后排座椅專屬的智能屏上掃描二維碼,點擊“開始行程”,方向盤在無人操控的情況下就自動地輕輕轉了起來。打燈、轉向、提速,均自動完成。“上了車,您就可以放心睡覺了。”“安全員”笑著對記者說。
“哎呀剎車太急請包涵”
在行駛途中,無人駕駛汽車會將前后左右的車輛和行人都識別出來,并投射到智能屏上,供乘客掌握周邊車況路況。當通過一處路口時,因有兩位執勤人員距離馬路側沿較近,記者所乘坐的無人駕駛車自動“按下”了兩聲喇叭。在接近3公里時,因前車急剎車,記者所乘車輛也有一個緊急制動,雖然并不急促,但智能屏仍傳來溫柔的語音“哎呀,哎呀,剎猛了,請包涵。”
近年來,隨著汽車智能化與電動化的不斷升級,無人駕駛汽車漸漸成為汽車產業變革的一大趨勢。有預測指出,2021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或可達70.3億美元,到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有望達到2100萬輛。有業內專家表示,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因駕駛員的失誤或分心而導致的交通事故,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率與交通擁堵壓力,甚至實現交通事故”零傷亡”。
在國外,特斯拉等傳統車企、谷歌等科技巨頭均是參與無人駕駛測試的主要力量。在國內,無人駕駛行業也呈現蓬勃的發展態勢,并已涌現出百度、長安、上汽等一批走在無人駕駛技術前沿的企業。以百度為例,2013年其正式啟動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在2018年央視春晚上,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車隊在港珠澳大橋亮相,并在無人駕駛模式下完成“8”字交叉跑的高難度動作。
清華大學教授、智慧交通專家吳建平近日公開表示,從全部人類駕駛到全部無人駕駛之間,會有一段較長的混行時期(部分有人、部分無人駕駛同時并存),這將對未來交通系統及管理決策者帶來一定的挑戰,在制度、標準、規范、法律法規上也將出現巨大轉變。此外,亦有業界科技公司預計,因為出錯成本可控,未來三年,區域內的無人車、城市無人配送、覆蓋廣闊場景的輔助駕駛有望率先大批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