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民營醫療深度改革轉型、醫院醫療營流量分散競搶等背景下,倒閉代2021年民營醫療機構趟雷事件頻發,潮開破產、啟慢關門、快運轉讓、民營股東情仇等一幕幕上演,醫院醫療營拉開了民營醫療機構“死亡潮”的倒閉代大序幕。
北大醫療集團2020年營業收入66.26億元,潮開虧損13.78億,啟慢負債上百億,快運2021年5月被平安納入懷中,民營進入整頓重組。醫院醫療營
首都醫療2018年~2020年,倒閉代資產由22.73億元縮水至14.84億元,負債一路走高至18.34億元,最后,北京國資公司將所持首都醫療73.13%的股權以2.64億元轉讓給鳳凰投資。
2021年8月30日,湖北恩施華龍總醫院老總龍華階被撞身亡。據報道,此次事件是由該醫院的另一投資人喻某某所為,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2021年8月23日,金威醫療非全資附屬愛丁堡國際醫院管理,與福建莆陽壺瀾投資訂立協議,出售愛丁堡醫院管理(某系)公司全部股權,代價為零。但是,福建莆陽壺瀾應于緊接完成前向愛丁堡醫院管理(某系)提供3200萬元人民幣(約3840萬港元)的墊款,以結付其尚未償還債務。
2021年8月,江西中寰醫院,在阿里司法拍賣網站上以4.8億元起拍。江西中寰醫院占地面積59畝,建筑10萬平,加上醫療、辦公設備等,總共報價才4.86億,其中建筑3.6億、土地1億,基本上是成本價甩賣。
據醫療行業資深專家周老師說,他手上就有4家民營醫院急找“接盤俠”。毫不夸張地說,民營醫療機構已經排隊進入倒閉、轉讓、整合潮,未來5-6前景都不容樂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此,就宏觀層面的因素不做分析探討,因為大家分析的夠透徹了,我們就民營醫療機構生存和發展在自我微觀層面做些探索和交流。
民營醫療機構靠什么生存和發展?逃不過醫生、技術、品牌、服務、市場運營等要素,但我們民營醫療機構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卻把“醫生、技術、品牌、服務、市場運營”等環節割裂開,形成不了系統和整體,自然就不能在微觀層面建立起自身的競爭優勢。
一、醫生崇拜癥
過去,我們很多民營醫療機構過度迷信“專家”,高成本挖三甲公立醫院的院長、主任,不管是退休的還是在職的,一律高薪誘惑。廣東一家民營醫療機構,從全國排名前10的三甲公立醫院挖了一個大專家,送別墅+高薪+股份,結果然并卵,虧的一塌糊涂。
當然,虧損不能怪在專家身上,只是我們要反思,高薪挖專家過來的目的是什么?是打造重點特色???,建立技術競爭優勢,還是以專家做背書實現引流創收,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只能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對醫療認知不深。今天我們還有很多新創辦的醫療機構,正在走向到處挖搶專家的自我毀滅道路上,大家要小心了。
二是習慣了走捷徑。以為像過去那樣,搞定專家或者兼職大咖就能搞定客戶,財源滾滾,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如果民營醫療機構部不能為專家創造合適的條件,請100個專家可能真正能創造價值的不到10人。
二、營銷恐懼癥
以某系開創民營醫療機構瘋狂無底線營銷以來,民營醫療機構在大眾眼里就是“資本家”、“嗜血者”的代言人,毫無醫德可言,民營醫療機構的社會形象跌入底谷。某系現象值得了大家的反思和警惕,但不能矯枉過正走入極端,陷入“談營銷談運營”就色變的程度。大部分民營醫療機構相比醫生端的投入,在運營方面的投入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可今天醫療競爭多激烈,別說不投入,就是大力投入建立運營團隊,招人錯了或者運營方向錯了,都可能影響機構的生存發展。市場運營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只是我們做市場運營必須講操守,講信譽,遵守法律法規,重醫德有底線。
三、認知和職業化水平低
中國醫療機構,不管是民營還是公立,醫生、用戶、運營管理三個角色是分開的,甚至是對立的。
很多醫生骨子里覺得市場運營=騙子,還會對他們個人形象產生不良影響,對市場運營工作采取不支持甚至蔑視的態度,特別是公立醫院出來的醫生和中醫醫生,這種觀念非常普遍。
市場運營部門工作,如果得不到醫生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正常開展,即使勉強開展,也是效率低下,投入大于產出。
在優質醫生稀缺,到處挖搶公立醫院醫生的背景下,民營醫療機構基本上不可能對醫生進行正常的考核和評估,又如何能影響并幫助醫生提升職業素養和技能呢!
在醫療資源缺乏,市場信息不透明,大家都“慢”的時代,民營機構隨便做都能生存下來并盈利。
但今天,已徹底進入到充分競爭時代,我們民營醫療機構內部卻一盤散沙,內耗不止,眼里只有醫療沒有運營,只有診療沒有產品,只有堅守沒有效率和產出,天天強調特色??拼蛟旒夹g提升,而忽視客戶需求變化,更別說去培育客戶需求和習慣,冬去春來原地踏步,這樣的民營醫療機構不死才怪。
四、慢醫療快運營時代我們該怎么做
首先,民營醫療機構要適應并遵守慢醫療的特點。
1、遵守醫療機構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點
民營醫療機構投資回報周期一般需要3-5年,甚至7年以上,得做好資金和心理上的準備,避免強營銷賺快錢砸飯碗的情況出現,不能再像某系系那樣,做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卑劣行為。
2、做好打造特色??瞥志脩鸬臏蕚?/strong>
站在醫生的角度,特別是由醫生主導的醫療機構,自然想以“技術”立院,以“口碑”獲客,打造出特色??萍夹g品牌。但到今天,整個市場有幾家民營醫療機構建立起了專科技術競爭優勢,很多人談愛爾眼科,愛爾眼科的成功更多是當年找準了市場切入點,然后通過強運營和關系拉動,快速形成規模,并不是通過技術建立起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就今天的市場環境來講,打造特色??品浅S袃r值,也勢在必行,但一定要謹慎,愿望雖好,要量力而行,做好足夠的資金和心理準備。
3、接受品牌塑造的漫長的煎熬
今天民營醫療機構談打造品牌,其實是一件挺奢侈的事,也很容易造成誤導。公立三甲醫院通過資源壟斷形成了不是品牌的品牌,民營醫療機構由于在資金、人才及“公立醫院有益補充”這一從屬關系定位,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缺愛,還時不時來點政策波動,加上內部人員的分裂和內耗,都不清楚明天醒過來在哪里,想要打造品牌,實屬跟唐僧去西天取經一樣,九九八十一難一個也別想躲過。
不管投資回報周期多長,技術優勢確立多難,品牌建立多漫長,經營過程多煎熬,我們都沒有退路,我們必須按“慢醫療”的基本規律做事,充分理解、認可、接受和尊重、遵守“慢醫療”的原則,踏實前行,嚴控資本過度逐利的本性。
其次,民營醫療機構在市場運營層面必須快起來。
踐行“慢醫療”不等于說我們什么都求慢,而是要做到“慢醫療”和“快運營”和諧共生,相互促進,攜手成長,這是我們民營醫療機構當前的最大的機會點和優勢。
1、快速搶占市場縫隙
當前民營醫療機構95%以上靠“診療”業務獲得收益,拼的是區域客戶資源、區域競爭態勢、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等,可以這么說,相比公立醫院,民營醫療機構基本上全方位處于劣勢,相比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在流量截獲、藥品、健康產品、輕問診輕咨詢方面又處于天然劣勢。請問,我們拿什么來競爭和吸引客戶?
以單一“診療變現”模式的民營醫療機構,特別是中小型的,基本上沒有未來可言。從最近國家對教育培訓、醫美機構、互聯網公司的整頓力度來看,即使是消費醫療領域,高價暴利時代都已宣告結束,醫療必將回歸普惠大眾的本質。
民營醫療機構傳統診療服務既沒競爭力,又不可能高價盈利,剩下的路無非就是2條:
一是靠獨有的診療技術實現市場區域性、階段性的壟斷;
二是以診療為基礎延伸出來的健康產品和服務賺錢。
前幾天,網上爆出貴州省人民醫院膳食科銷售中秋月餅的事,盒馬鮮生搶著跟他們合作。如果我們單純從醫療的角度來看這個事件,似乎是不務正業、瞎搞,但從上億的銷售額來看,則折射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只要你利用自己的資源、專業、技術優勢,作出安全衛生、好吃健康的月餅,就能為大家創造價值,就會受到歡迎,也不會影響你的主業。
跳出“醫療”看機會,跳出“診療”做價值,快速抓住健康市場的縫隙,全力出擊,提前卡位,建立先發優勢,已成為民營醫療機構的必修課。
2、用產品思維實現快速精準引流
產品思維是基于需求洞察及分析的能力,使用科學的生產方式來打造一種產品或服務來滿足用戶,并獲得一定成果的方法。
對于有醫療健康需求的客戶來講,他們最大的煩惱是什么?最想得到什么?如看病難,上醫院麻煩,掛個號排半天1天隊結果問診不到3分鐘,日常家人有個病痛如何省心勝利省錢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等。這就要求我們醫療機構要把“技術(醫生)、產品、服務”整合起來,創造新的應用場景,跨界創新。
下面我們看看京東健康是如何用產品思維來驅動醫療服務升級,實現精準引流的。
第一、以套餐形式推出低價的“家醫在線”服務。如9.9元的45天家庭醫生服務、9.9元的2型糖尿病逆轉評估服務、29.9元的脫發改善服務、29.9元家庭睡眠改善服務、69元的科學備孕服務等,價格具備絕對沖擊力。
第二、雖然低價,但有門檻,如限額100名,讓購買者更珍惜并使用,當然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營銷手段。
第三、有些套餐以名醫作為吸睛點來增強客戶信任。如2型糖尿病逆轉評估服務套餐是由名醫鄒大進團隊提供具體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評估2型糖尿病逆代謝指標、告知能否逆轉、出具評估報告,解讀評估報告等。
第四、套餐服務內容清晰。如9.9元45天家庭醫生服務包括健康咨詢不限次、電話問診2次、視頻問診1次、專科問診8次、體檢報告解讀不限次、用藥咨詢不限次等,簡直超值,看完后基本上就心動了,點擊購買。
筆者在小區電梯里看到京東健康推京東家醫廣告后,購買了45天家庭醫生服務來進行體驗分析,感覺不錯。對非醫療大眾來講,一次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體驗,也許就徹底改變他的就醫習慣并成為忠實用戶。
可惜我們很多民營醫療機構還僅僅把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看成一個賣藥和保健品的,這種認知跟客戶需求和醫療發展趨勢是背道而馳的。
醫療健康服務,是一場集“流量+技術+療效+產品+服務”的綜合性戰爭,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慢醫療”的技術和療效層面,在當前及未來的競爭環境下,很難逃脫關門、甩賣的悲劇。
通過整合醫療健康服務并實現精準快速引流的產品思維,越來越成為主流,也是實現快運營的最佳方式之一。
3、快速建立客戶關系
我們今天跟客戶建立關系,不能再局限于醫院的診療場景了,而是全渠道、全場景、實時碎片化的全觸點建設和布局。
全渠道是指線上線下渠道都要重視,診前預約安排、診中熱情服務、診后療效、滿意度評估和關系維護,線上多新媒體平臺連接、互動、提前截流,線下義診、異業合作、健康講座等,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不斷創造觸達客戶的機會。
全場景就是指診療場景、健康產品和服務消費場景、生活場景、學習場景、口碑裂變場景等的充分利用,實現跟目標客戶的高效互動,增強對客戶信任和消費引導。
全觸點既包括全渠道、全場景的覆蓋,也包括全體員工和客戶,他們是一個個會說話的移動廣告牌,他們利用連續的、碎片化的場景來提升目標客戶覆蓋率,強化客戶心智,提升引流、轉化效果。
只有全渠道、全場景、實時碎片化的全觸點建設和布局,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覆蓋、連接更多的目標客戶,創造出更多的互動,加深客戶對機構的印象,從而實現快速跟客戶建立起信任的關系。
4、巧用事件做公益加速品牌打造
上面提到貴州省人民醫院膳食科中秋銷售月餅一事,假如是我們民營醫療機構有這么好的產品和機會,你會如何通過月餅這件事來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健康價值,引爆網絡,提升你醫療機構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到今天為止,也沒有看到我們民營醫療機構利用真實事件策劃公益活動塑造品牌的案例,為何?
一是我們的視野和認知就局限的診療領域,覺得診療就是老老實實看病,救死扶傷,解決患者疾病痛苦,其他的都是旁門左道。
二是我們的團隊沒有把事件轉化成公益活動并形成輿論傳播的能力,當然,我們大部分民營醫療機構當前確實也不具備這樣的團隊配置和運營土壤。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抖音上的皮膚整形外科教授王法剛,截止2021年9月4日,共錄制了98個視頻,共獲得230.3萬個點贊和27萬粉絲。
2021年7月25日以前的58個視頻,點贊數100以內21個,點贊數100-1000之間28個,點贊數1000以上9個。
但從2021年7月26日開始以《燒傷女孩救助紀實》作為內容專題,講述劉法剛教授免費治療燒傷女孩,同時也展現燒傷女孩樂觀、積極的生活、學習態度,第一個視頻便引爆網絡,贏得了觀眾的共鳴,贊譽、鼓勵聲一片,觀眾紛紛留言說:“這才是整形的意義”,贊美王發剛教授,祝福燒傷女孩遇到好醫生。
《燒傷女孩救助紀實》到目前已經拍了28個視頻,共獲得點贊數223.71萬個,平均每個視頻點贊數7.98萬個,最高點贊數42.5萬個,最高評論數1.7萬條,
可見,以真實事件為基礎,通過公益進行宣傳推廣,是非常受大家喜歡的,也能快速建立起大眾對醫生個人或者機構的好感,加速品牌打造進程。
新媒體時代,民營醫療機構通過公益活動來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越來越容易了,但必須堅守3個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以真實事件為基礎,以提供真實價值為核心,不能為引流而作假。
第二,事件中的相關人要出場,起到證偽的作用。
第三,公益活動不能以變現為目的,要實實在從觀眾的情感和需求出發來設計整個公益活動,以免引起觀眾的不快和猜測質疑,對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5、成為一家內容驅動的公司
廣告已成為過去,而內容正在連接一切,改變一切,塑造一切。
我們民營醫療機構技術再牛叉,服務再好,如果沒有內容創造能力,也只能局限的在小范圍內傳播,想要跨區域擴張很難,我們的“好、真誠、善良、優質服務、獨特技術、患者口碑、優惠活動等”都需要以內容的形式輸出。
內容是流動的、多變的,內容是帶有口味和個性的,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內容的敏感度,深度洞察用戶對內容形式的喜好及變化,找到共鳴點,在不同階段做出符合客戶口味的內容。
內容是快消品,是注意力經濟,一眼而過。但內容的本質是穩定的、可靠的,是人性的呈現和放大。洞察人性,才能找到內容創造的內核,才能獲得更多客戶的一眼。
三甲公立醫院及他們的醫生紛紛涌入到抖音、快手、頭條進行IP打造和內容輸出,我們民營醫療機構如果還無動于衷,基本上是災難性的。你能評估張強醫生的個人IP對張強醫生集團的價值貢獻嗎?夸張點說,一個好的醫生IP就可能支撐起一家1000平方以上的門診甚至醫院。
好內容=好人品=好品牌=信任感。民營醫療機構必須占領內容的高地,成為一家內容驅動的“快運營”公司。
醫療的“慢”是客觀事實和準則,是“快運營”的指路明燈和行為規范,不容踐踏;運營的“快”是醫療市場競爭的需要,是為了成就更好的“慢醫療”,讓“慢醫療”根扎的更深,路走的更穩更遠。
“慢醫療”跟“快運營”是一體兩面、相互合作成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系。因此,“慢醫療快運營”想要真正發揮作用,前提條件就是醫生團隊和運營團隊必須目標一致,共同攜手為客戶創造價值和極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