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基于自主研制的證實深海原位拉曼光譜探測系統,構建了天然氣水合物上升時隨水深變化的氣水演化模型,并通過深海原位實驗首次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可攜帶冷泉氣體到達海表。
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全球科學界的關注。此前,人們普遍認為天然氣水合物只能在深海高壓環境下穩定存在,而這一新發現挑戰了這一觀點。科學家們推測,天然氣水合物可能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如海洋表面溫度的波動或鹽度的變化等因素影響下,能夠形成并穩定存在,又或許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經常發生的大規模環境變化與海底大量天然氣水合物的分解有關。
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會釋放出甲烷氣體,而甲烷氣體具有較強的溫室效應。這意味著,當天然氣水合物發生失穩分解時,大量的甲烷氣體會被釋放到海洋中。然而,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性質和穩定性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預測和評估,但截至目前,我們仍然不清楚天然氣水合物發生失穩后在海洋中上升的過程。
此外,我們還不清楚天然氣水合物攜帶的甲烷氣體在海水中能夠到達的深度。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于天然氣水合物分解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鑫團隊,使用“科學”號科考船及“發現”號ROV深海機器人(水下纜控潛器),利用活躍的冷泉噴口進行天然氣水合物上升分解原位實驗,并通過拉曼光譜探測系統實時監測天然氣水合物上升過程中的相態變化。研究結果發現,水合物在海水中上升會經歷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是形貌沒有變化,但存在氣體逸出過程的亞穩態階段;第二階段,外圍水合物分解與內部水合物生長共存;第三階段,內部水合物完全分解。
科學家們綜合研判認為,水合物膜的形成能夠大大增加甲烷氣體的生存能力,可攜帶甲烷氣體到達較淺的深度甚至是大氣,這可能是冷泉氣體影響淺層水體或者大氣環境的一種重要運輸方式。
這一發現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具有實際應用前景。首先,天然氣水合物作為清潔能源的潛力巨大,如果能夠掌握其形成和分解的機理和條件,將有助于開發更有效的開采技術,從而為能源供應提供新的來源。其次,天然氣水合物的存在和分布可能會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進一步研究其生態和環境效應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統的運行規律。
這項實驗首次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可以到達海洋表面,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這一發現也為我們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新的可能。盡管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望在未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海洋中的天然氣水合物。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讀專業資訊